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专家学者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专家学者 >> 正文

庞伟:伤疤未好 疼痛末忘

来源:互联网  

庞伟:伤疤未好 疼痛末忘

个人简介:

庞伟,中国最具实力建筑景观设计师之一。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台湾国立勤益科技大学绿色生活科技整合研究中心咨询委员,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顾问,《LA China景观设计学》杂志编委,《景观设计》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时代楼盘》杂志特约专家,《房地产导刊》杂志专家顾问,《国际新景观》杂志 常务编委,广东省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 

主要事迹:

建筑本身就是景观 景观重塑场所精神

庞伟觉得景观所谓的重点都在我们所了解的“景观”之外。景观它本身就是一个泛学科,本身就是一个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包括规划,建筑学,又涉及人文经济、自然科学、植物学等许多方面……有时候生活和大地本身就是景观。

景观的灵魂是“场所精神”。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现代社会,这种场所精神的逐渐流失使庞伟痛心不已。面对冷漠的工作、生活空间,疏离的邻里关系,庞伟希望好的景观设计能重塑和呼吁这种美好自然的场所精神。

羊城晚报:景观是多元的,那么在分工细化的今天,你是如何理解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庞伟:引用老子的话:“无”才是比“有”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拿“有”去搭建东西,我们真正目的是“无”,“无”才是宝贵的,因此建筑的本质是空间,而不是建筑材料,那么进一步思想发展甚至说建筑不是空间,建筑是环境,实际上就与景观一致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去分割。

但是景观尺度无疑更大。它同时更关心的是我们称之为建筑外围的环境问题和场地问题。景观综合的好处在哪?融入了文化,融入了地理学,融入了生态,融入了环境艺术,我们一开始就是“杂种”,而这就是我们要保持的东西,从一开始这个学科的视野和工作范围就是多元的。

羊城晚报:面对逐渐疏离的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你认为景观设计如何在目前城市化建筑中营造场所精神?

庞伟:蒙田曾说过一句话“凡是人类的东西都是我关心的”。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认为自身从事的是专业服务。一个个专业分开:室内的、建筑的、规划的、园林的。实际上,我们这些人慢慢地变成一些空心的,支离破碎的。我们知道我们服务的是人的真实的城市生活,这也是我们设计的最后目的。

城市生活应该是活跃的、生动的。离开了这些东西,仅是从物质形态上加入优秀的景观,是假的,优秀景观它总是一个好的容器。柯布西耶也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是房屋?房屋就是住人的机器。那么,什么是好的城市景观?它就是一个对城市人而言好的场所。好的场所是什么?有一个词来描述:具有场所精神。

有一次我们去贵州的都柳江,去到一个寨子。他们的房屋建筑很美,但建筑室内非常差:又黑又暗,通风采光都不行,又简陋又贫困。所以多数人都聚集在公共地方。在这个寨子里面,可以看到狗在追狗,鸡在追鸡,小孩在追小孩,醉鬼在那摇摇荡荡,妇女一边在刺绣一边在拉着小孩在东家长西家短,这个地方所有的生活就都在广场中展现了。开放而生动,这就是场所精神。或者说以前那村头大榕树,是最凝聚的场所。累了的人,从县城里回来的人,困了脚的人,传递这个村子舆论的人都在那里。自然形成一个舆论中心、一个社区中心、一个纳凉的中心,这就是场所,场所浮现精神!

当我们做一个物理实体的时候,它不能服务人,不能留住人,不能跟人的生动的社会生活相融合。一些高级的地产冷冷清清,看管森严,没有证件进不去,给城市留下的是围墙,场所精神是很差的,内外都差,人们相邻而居后十年了都不认识,所以中国人今天发展的这种城市是一种可怕的城市。反观城中村,聚满了人,一到晚上那个街上摆上几个打桌球的桌子,有擦皮鞋的,还有许多大排档,干什么都有,生动的场所!那里从物质形态来说是落后的,但从场所精神来说它是成功的。

真实景观岂能无视岐江公园体现人文关怀

庞伟案头有一本外国摄影师拍下的摄影集子,内容中有中国的一个电子垃圾村,村民以癌症的代价换取生存,如山的电子垃圾触目惊心。庞伟说:“这也是景观,充满着辛酸。不美,但更有力。”另一页上,珠三角工厂下班的人潮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一个侧面。“我们老觉得这不是风景,这是我们最深刻的东西,无关美丑,当今我们一切的繁荣全赖于此!”

羊城晚报:你说得很对,我们一直忽略了身边重要的景观:我们老觉得人们刻意做的花园、公园才是景观。那么在你的设计中,您怎样把这种批判转为一种设计中的内省?

庞伟:中山的岐江公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1999年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一个船厂的废墟会成为一个公园。当时,遭遇的观念阻力和不理解意见也是可以想象地密集而且大量。为了岐江公园的建设,我甚至当起了“包工头”??尊重自然,残破的东西,简单低廉的设计,致使没有施工队愿意接这个项目。

那时候做公园都有个套路,因此岐江公园就比较有创意,很难得。这个难得的在哪里?就是价值观念,我们强调文化。不是说帝王将相才是文化,普通人也可以是文化;不是说名人才是文化,普通人也可以是文化;不是说几千年才是文化,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留下的东西就可以成为文化。文化就是一个广义的。真实而有生命存在。我们借此是向劳动致敬!向时光致敬!

岐江公园在理念和实践过程中,都小心翼翼地践行着对包括草木和人在内所有生命的呵护和维系。通过设计,成排的大榕树得以留存;通过组织现场设计和施工,场地植被得以最大比例的留存下来。来自五桂山的野草在铁轨边繁盛蔓延,木棉花坠下沉甸甸的红色花朵。中国传统公园讲究曲径通幽、物移景易,殊不知做个直线路其实也挺好,为了不完全磨掉历史的痕迹,我们对其中的少许设备做了保留,但仅仅保留与利用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设计、去创造。正如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概括的那样,岐江公园主张的是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

推荐阅读:

童明康:西湖申遗体现以人为本

访风景园林教育家孟兆祯院士

姜少华:从三峡“抢”回来的园林产业

杨焕彩:实施城市绿荫行动 建设生态园林

编辑: 毛怡群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