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东方之冠”提升中国人自信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夏杨

个人简介:
何镜堂,广府东莞人,以“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世博会中国馆、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都会广场及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等。多年来,何镜堂院士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主要事迹:

世博会中国馆已建成开放,它架空升起,气势恢宏,给人以泱泱大国的气势,赢得一片赞誉声。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世博会核心建筑,它对中国建筑界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建筑之路有何启发?……日前,由广东省科协和羊城晚报联办的广东科协论坛特邀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作了主题为《中华建筑文化与中国馆建筑创作》的演讲。论坛之后,何镜堂院士接受了记者专访。
中国馆由何镜堂院士主持,京沪粤三地合作
中国建筑师集体亮相
记者:中国馆是在您主导下,由京沪粤三地专家联手设计出来的。算是个创举吧?
何镜堂:这的确是首次,开了中国建筑师集体亮相的先例。
记者:世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场馆,您都去专门看过、比较过吗?比如英国馆(种子圣殿),您是怎么看的?
何镜堂:英国馆和中国馆是不同的两种定位。我觉得这次世博会总结了全世界的文化技术和科学成就,各国都用不同的渠道来表现,一些文化历史比较悠久的国家,比如中国,是难得的向世界表达中国文化的机遇。但是这种表达必须用现代手法来表达。有些国家,比如泰国,历史文化特殊,也用文化来表现,这算一种类型;还有一些国家,用高科技来表现,宣扬本国这方面的成就;还有一种类型,特别强调低碳、节能、环保;还有一种类型,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宣扬自由、丰裕、休闲等状态。文化是多元的,各国可以用自以为值得表现的方法来表现。
英国用种子来宣扬自然生态,透明亚克力(一种化学材料)“触须”向外伸展,里面装种子,风吹可以摆动,这种做法很新奇,很特别,但也有点取巧,作为中国就不可能建成这样。中国馆不能太时髦,作为长期标志性的建筑,要耐看,要经典。
记者:中国馆举世关注,有人说,建筑界好久没有这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了。
何镜堂:它的确增加了中国建筑师的自信,许多建筑师跟我讲,他们感觉很光荣。
当然,作为设计人员,大家都希望它能成为标志性建筑,但这个馆能不能成为标志性建筑不是我说了算,要全社会来说;并且不是现在说了算,还要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比如说世博会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开始也被骂得很厉害,包括贝聿铭搞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开始也遭骂;还包括悉尼歌剧院,开始也被曲解。但它们经过历史考验,都是很成功的建筑作品。我想,重要建筑都要经过这样的考验。
过去中国很多大型建筑,都是外国人来搞的,并且也很难看出是中国文化,如CCTV大楼、鸟巢等。
记者:当时中国馆是规定面向华人投标的?
何镜堂:是。这是中国馆!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体验更深。
记者:这次成功是否提高了中国建筑界在国际上的地位?
何镜堂:这个应该会,起码中国人会认识到,外国人能搞,中国人也能搞!它提升了中国人的自信!
中国馆像日本的光明寺?像蒙特利尔世博会的加拿大馆?外国人搞的建筑像斗拱,那是学中国的
推荐阅读:
隈研吾:我想让建筑消失
“林调生”董乃钧
徐孟加:让生态立市战略和建设生态城市目标深入人心
张永利:着力六个强化 确保六个到位
编辑: 毛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