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林璎(Maya Ying Lin),1959年10月5日生于美国,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是林徽因的侄女。林璎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2010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主要事迹:
林璎2006年的装置艺术展“系统风景”深受好评。作品《2x4风景》是由5万多块2x4英寸“积木”(由可循环建材木料砍削而成)自地面堆砌起来的硕大隆丘,随着光线和视角的变换,这个耸立达10余英尺高的人造室内山,像是迎面吞噬人的大波浪,气势雄浑。享利艺术馆馆长理查德·安迪斯赞叹道:“林缨有种非凡能力,她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自然的材料传达出复杂而诗意的情境。自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个人对大自然的力量和形体结构的热情。”
林璎说,她花很多时间从飞机上凝视外面的风景,“在岩石构造、冰川、水纹图案、日食,以及地球的航空和卫星图像中找到灵感。”
除了将“风景”带入室内的庞巨装置,她还创作各种小型雕塑。沙滩球状的“弃物小行星”(2009)由捡来的数千枚塑料瓶盖组成,使观者对这个世界过量的碎片残骸感触至深;源于地形和自然现象启发的“月相”、“雪崩”(1998)等作品,无不体现出深沉的宁静之美,仿佛传递着对大自然的无声敬意。“我的作品力图模仿地球上的自然形态。”
关于地球的记忆
站点1:黄石公园,美国第一国家公园
站点2:南极洲,第一国际公园
站点3:青藏高原,通往天空的门
站点4:非洲,最后一片大草原
站点5:亚马逊河,世界原始森林
站点6:大洋板块
站点7:人造卫星链接——连接所有站点,对地球实施监控
……
大约6年前,林璎为她“最后一座纪念碑”设计了这么一个“提纲”。
“我想象的纪念碑不是单一、静止的纪念碑,而是能够立刻在许多地方、包括非现实的地方存在的纪念碑,它存在于互联网上。一个站点将充当同其他站点进行联系的纽带,检测和分享每一个物理站点的信息。”
当年,林璎就设想一座能够检测星球健康的纪念碑:“从气候指示器和污染程度到动植物生存环境的丧失、濒临灭绝的物种和生命植物的状态。它们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具体地点的照片,当整个网络连接起来时,那将是整个地球的图片。”
去年9月,这张地球“记忆地图”已有了几枚拼块。12天里,林璎有5个展览在全球开幕,她辗转于美国和中国,为艺术项目“什么在消逝”奔走。完成越战纪念碑以来,她从未这般忙碌过。
在美国旧金山加州科学院,约19英尺长、8英尺多高的“大喇叭”矗立起来。林璎创作的这件巨型装置,外部由青铜铸造,内部排列着回收利用的红杉。整个卧式听锥体雕塑可以容纳两到三位成人,“大喇叭”的底部是块屏幕,当观者走入,可以看到一部由已灭绝物种或濒危物种的镜头剪辑而成的20分钟短片,印度洋毛里求斯岛绝踪300多年的渡渡鸟,已绝迹的哥斯达黎加金蟾蜍,濒临灭绝的帝王斑蝶、金枪鱼……整个空间里,观者还可以听到这些物种发出的环绕声响,叠加于图像的文本则描述了这些物种面临和遭遇的威胁,如全球变暖、人类捕杀等等。短片结尾,它告诉观者,这部短片播放的20分钟里,平均有一个物种在这颗星球上灭绝。林璎表示,她希望能在世界范围安装这种卧式听锥体。
同一时期,“什么在消逝·空屋”在中国展出,作品被安置在北京一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走入其中,观者将有在“大喇叭”中的相似体验。端着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你眼前20厘米处一一呈现:一度被认为已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北极熊和它们赖以生存、却日渐消融的北极;大西洋中的鳕鱼,已灭绝的北美信鸽——很久之前,当它们浩浩荡荡地飞过,甚至可以遮挡住太阳的光芒……动物的影像随着观者端着的玻璃的倾斜而扭曲,你会发现,你必须端正这块象征生物栖息地的玻璃,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珍贵。
“什么在消逝”不仅关注具体物种的消逝,还关注物种的规模、河水流向大海的能力、海陆空动物的迁徙等问题。“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问题,何谈保护?比如海洋,因为我们看不到它,所以我们不停地污染它。海洋现在面临危机,75%至90%的鱼类数量在骤降。所以,请去查查那些网站,看看哪些鱼可以吃、哪些鱼不应该吃。”
林璎从不吃鱼翅。“我们为什么要捕杀这些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放它们一马吧!不要让吃鱼翅这么时髦。具体到中国,那些用老虎、狮子、大象、乌龟、熊的器官制成的传统中药,肯定有替代品,且药效一样。有个科学家告诉我,海马在幼年就被采集,被用作中药药材,它们的数量正大量减少,而我们对此知之甚少,所以请不要买小海马。”
“什么在消逝”是一座实验性的纪念碑,也是流动的,作品可以永久性地建立起来,也会去别的国家和大洲巡展,还可以延伸到网络上。
林璎设想,在互联网上呈现出“什么在消逝”过去、现在、未来3张地图。一些有力的引语和影像,将用来展示这个星球从前的样貌,“过去的地图”会向公众开放,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记忆添加上去,标注出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现在的地图”中会标注出为环保工作的机构,介绍专家、科学家正在努力的方向,“我呼吁大家去帮助他们,比如喝有机茶、有机咖啡,使用有机棉、可回收的纸、木制品等。这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的”;关于“未来的地图”,林璎正和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作,尝试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
目前,林璎已经创建“什么在消逝”基金会。“这个项目会持续至少10年,某种程度上,它会贯穿我的一生。”
推荐阅读:
蒋有绪:“两型”社会不能忽视城市绿化
安娜・保尔:用世界理念服务中国市场
曹荣根:服务体系支撑产业飞跃
李文鲜:从李家花圃到月季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