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胡乐国,祖籍浙江永嘉,1934年生于浙江温州。1959年进入原温州市园林管理处从事盆景研究与创作,自1965年开始主持妙果寺盆景园及温州盆景园的工作。1994年退休后继续潜心于盆景艺术,力求有更新的突破与发展。胡乐国先生成长于我国现代盆景发展和新旧更替、改革变新的年代。他接受老师项雁书整整十年的培养,遍访国内盆景界的前辈名师,在融会贯通、兼容并包的基础上,逐步开辟了一条自己的新路。胡乐国的盆景创作较为全面,但主要以松、柏类居多,对松、柏类盆景擅长运用高干合栽的处理方式,并能针对不同的松柏素材,因材施艺,制作出形式风格各异的盆景;而对杂木盆景,他则以“修剪法”为主。胡乐国既继承了北派盆景对主干的取材与审美要求,又吸收了岭南盆景对枝条处理的方法,故其作品的表现形式多样,构图清新自然,景观动静相宜,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书卷气,对当代浙江盆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主要事迹:
机会来了,一次单位派胡乐国去上海采购苗木,听说上海的海派盆景搞得不错,完成采购任务之后,胡乐国就绕道到上海植物园,向那里的盆景制作大师请教。他看到盆景大师在蟠扎枝条时,把传统的棕丝改成了铜丝,只是这一个小的改进,就让整个枝条看起来“活”多了。于是,回到苗圃,他把这一“新”发现告诉了师傅,师徒二人都认为改成铜丝是一个好主意。用上铜丝之后,他们做出的盆景,枝条果然看起来比过去的舒展多了,而且也更有艺术性了。
从而,胡乐国也意识到,做盆景是一门艺术。他说,音乐是有韵律的,有高、低之分,而盆景也是有韵律的,它的高、低就要靠枝条中的高、低错落来体现。他还在国画中吸取灵感,为此他还熟读《芥子园画谱》。经过自己的摸索,以及对其他艺术的借鉴,他制作的盆景《饱经风霜》和《生死恋》在北京首次举办的“盆景艺术展览”上获得了很大的反响,这两件作品还被邮电部门选作特种邮票图案出版。
胡乐国说,各个门类的艺术本质都是相通的。如果盲目地把盆景做成一棵缩小的树,就和一个普通的匠人没有区别,既然盆景是门艺术,就要从各个艺术领域中进行借鉴。
胡乐国成功了,是因为他悟出了这个道理。
在继承中开创“高干垂枝法”
纵观胡乐国的盆景作品,大部分以松树为主。
记者问:“您对松树有特别的偏爱吗?”
“在第一次盆景大展上,我看到所有的获奖作品都是植根于地域文化的,而松树正是温州的本地树种,选材方便。”胡乐国说。“再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浙东鄞县人屠隆在论及盆景素材时,就有‘盆景自古以天目松为最古雅’的说法,我自己也这样认为。黄山为什么那么美?我认为和黄山奇松有很大的关系。每次爬黄山看到山上那些形态各异的松树时,我都会为之振奋,特别是黄山玉屏楼前那棵著名的迎客松,它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那简直就是一盆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大盆景。”于是,在创作盆景的时候,胡乐国就把黄山松树的造型“嫁接”到盆景中。
过去搞松树盆景讲究一寸三弯,而温州苗圃中的松树都是直干型的,胡乐国觉得这种自然生长的松树看起来反而有一种自然的美感。因此,在制作盆景的时候,他就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高干的松树,为了弥补高干给人视觉上带来的突兀感,胡乐国就选取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两棵松树,给人以高低错落之感,最后再用松树的垂枝来丰满造型。经过胡乐国的创新和改造,松树盆景看起来舒服多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完善,胡乐国成功创作出《向天涯》、《临风图》、《铁骨凌云》、《烂柯山中》、《涛声依旧》以及《信天游》等一大批为盆景界所熟知的优秀高干合栽式五针松盆景作品。
“高干垂枝”法成了他的独创,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温州盆景也进入了全国强者的行列。
就地取才废物利用
记者问:“一盆盆景的好坏与素材的选取是否有直接的关系?”
胡乐国微笑着回答说:“有句话说得好,只有不好的园丁,没有不好的苗子。搞盆景也是如此,不要对素材过于苛求,也不要因为钱的关系,一味地选取‘大’、‘老’、‘粗’的桩子,不然盆景艺术就变味了。”
胡乐国搞了50多年的盆景,选取的树桩最贵的也没超过4000元,有的素材才花了十几元钱。胡乐国说,树木没有思想,但人是有思想的,能把一盆长相不好的树桩修理成好盆景,那才是一个合格的盆景师。因此,他在选取盆景素材的时候,往往会挑那些没人要、长相比较怪异的,这样做出来的造型才有特点。
一次,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胡乐国发现楼下有很多人都围着一辆车买苗子,等他下楼的时候,长相好的苗子都已被人挑走。这时,他发现了一棵被人挑剩下的刺柏树桩,这棵树桩很有特点,有一半老根埋在土里,另一块老桩露在外面,他只花200元钱就把这棵老桩买下来了。回到家里,他就开始琢磨,如果按照原来的造型进行修剪,一点特色都没有,让人看到的还是一个老树桩子,不如把树桩的位置稍微调整一下,将埋在土里的树根往上移,改为观赏枯枝和树根;把原来露在外面的树桩埋在地上,重新养根,发芽。经过几年的养护,盆景的造型就出来了,左边的老枝重新长出了新枝,生机勃勃,右边则尽显老树的沧桑。经过这样的造型,这盆盆景看起来丰满多了。
这次,胡乐国参加第五届盆景研讨会,也把这盆盆景带来了,向与会者进行了展示,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胡乐国说,给大家展示这盆盆景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不好的盆景,只有不好的园丁,对于盆景的素材不要过分苛求。”
推荐阅读:
陈相强:献身于园林 翱翔在蓝天
鲁旸:缅怀 思考 分享与憧憬
赵树丛:共同推进亚太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
刘勇:用系统思想指导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