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王澍,男,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主要事迹:


王澍的设计作品宁波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6 号楼
年轻时,他是激进叛逆的前卫派。他曾声称中国没有建筑师,如果有一个,那就是他。后来,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人也越来越低调,几乎从中国建筑界退隐。
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谁。直到5月25日,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中国人。人们才发现,这些年来,这个中年男人行走在中国的乡间,收集了700多万片的残砖碎瓦,做成了让中国人说“找到了家”的建筑作品。
他的得奖,和张艺谋这些人的得奖不一样。他们做给老外看,而他,是做给中国人看的。
一位老奶奶4次来到他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寻找曾经的“家”
王澍为什么能获奖?因为他的建筑叙述方式是真正中国的,有着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生存观。他所做的,是通过建筑和我们老祖宗的思考方式、生存方式进行精神对话。
对此,有一个王澍津津乐道的故事:一位老奶奶4次来到他设计的宁波博物馆,不为看展览,只为寻找曾经的“家”的影子。
宁波博物馆所在地,原有30个小村子,然而随着附近一处被称为“小曼哈顿”的商业区建设,这些村落陆续被拆毁。王澍有意识地使用了这些老村落拆毁后收集到的旧材料,并刻意把它们呈现出来,拼砌成后来颇负盛名的“瓦爿墙”。
对许多人来说,宁波博物馆成了一座回忆之城。那些曾在这里居住过的人们,扶老携幼地一次又一次来,对着博物馆指指点点:那一块跟我家原来的墙一个样。
“再过10年,我们恐怕就没脸说自己生活在中国了。”
近十年来,王澍无数次感慨自己身处的这个古老国度已被拆得面目全非、丧失了记忆,他不敢想象,照这个速度拆下去,未来的中国什么样?
王澍小时候生活在北京建国门附近一个小四合院中,在四合院外极目都是农田,没有任何建筑,看得到城市边缘。改革开放后,老家旁边建起建国门立交桥,他回到北京,发现故乡已陌生到恍如他乡。有一次,他看到一名传教士拍摄的1900年的北京,潸然泪下:“当时的北京多么美,比巴黎还美,现在呢?掉到一个东南亚国家的状态。这几十年究竟在干什么?”
“再过10年,我们恐怕就没脸说自己生活在中国了。真正存在于生活中的实物都不在了,你凭什么说自己还在中国?如果生活里真实的东西都没有了,我们活着的老师就已经死光了。”
他并不认可那些封存在博物馆玻璃罩子里的“传统”。“传统一定是活着的”,他说,“而且一旦被切断就很难再承续。”
中国的城市、中国的建筑该往何处去?是走一条“大裤衩”、“巨蛋”似的高大奇地标性建筑之路,还是返本溯源,想一想,中国建筑为何为中国建筑?
“在那条路上走得太久,沾染了一身习气,就回不了头了。”
王澍选择了后者,并以一种在旁人看来极为缓慢的速度,应和着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十年。
几乎所有的建筑师都在接活赚钱的时候,他几乎没有什么建筑作品,而是行走在中国的乡间,收集了700多万片的残砖碎瓦。这些砖瓦后来被他用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和宁波博物馆的建设中。它们一度被描述为“最丑的建筑”。当同学们纷纷进入京沪大型建筑设计院的时候,王澍却回到杭州。因为这里有他心目中的中国。 虽然家徒四壁,铺着一张草席,睡在水泥地板上,但他会用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榫卯结构自制画桌,会在阳台上构造出一个“亭子”。
他对传统的坚守,却被视为非主流、另类。有同窗对他说,“等我把钱挣够了,就像你这么去做”……但王澍不以为然,“在那条路上走得太久,沾染了一身习气,就回不了头了。”
而获奖对他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或许大家可以意识到:“在这种状态下仍然可以思考,仍然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
推荐阅读:
三谷徹:地景与建筑一体化 完美互动
朱明:关于艺术我不向父亲请教
林飞:寿山石雕行业缺高端人才
曾成钢:我要让雕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