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茉莉之乡”的横县,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明显。除茉莉花外,这里还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甜玉米生产和加工基地。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平台,2006年横县农民大幅增收,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桂东南横县的茉莉花田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一行行精心修剪过的茉莉展开油绿的叶子,枝桠间钻出米粒大小的花苞,再有一个月,第一批新鲜的茉莉花就要上市。
“去年茉莉花刚上市的时候我可愁坏了,比前年低了两块钱,一公斤才4块钱。”横县百合镇平福村谢宝基家的茉莉花田,是全家主要的收入来源,“钱这么少不如不种。”
后来发生了转机。去年6月开始,从安徽、湖南、福建远道而来的外地收花商人挤满了茉莉花交易市场,花价一路上扬,到了8月底,一公斤茉莉花能卖到10块钱。谢宝基家的1.5亩花田,一年收入9000多元,比前年多赚了1000多元钱。
谢宝基说:“我知道是网上推销让我们卖了个高价。”可是,谢宝基本人没有电脑,更从没在网上发过一条信息。这是怎么回事?
茉莉花串起“信息链”
广西横县早在2000年就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2006年全县茉莉花鲜花产量5.31万吨,年产花茶5万吨,茉莉花产量和花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一到花季,整个县城都弥漫着茉莉的扑鼻清香。
横县花茶协会就在县城里最大的茉莉花交易市场旁边,一进门的地方放着4台电脑,这就是谢宝基家的茉莉花能卖个好价钱的“功臣”。花茶协会会长闭攀景告诉记者:“去年花季刚开始的时候,外地客商来的少,所以压价压得都很厉害。广西比较偏远,有些客商知道横县出茉莉花,但是不知道具体价格,就不愿意来,特别是安徽、福建、四川这样本身也产茉莉花的花茶大省。”
“他们不知道价格,我们就把价格告诉他们。”
网络成了花茶协会传播价格信息的最好渠道。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花茶协会请了花茶市场和收花点的工商人员做兼职信息员,每月给他们发700元工资,请他们一天3次统计花价,再由花茶协会的统计员更新在各大电子商务网站上。通过网上传播消息,外地来收购茉莉花的客商明显增多。2006年,横县的茉莉花全年均价由2005年的每公斤5.6元升至7.6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横县花茶协会的主要会员是当地的花茶加工企业和茶叶经销商,这样一个民间组织,为什么会主动担负起拉高茉莉花市场价格的责任呢?闭会长解释说:“种茉莉花是个辛苦活,为了保证香气,要在每天最热的时候一朵一朵摘花,农民种茉莉花,就是希望每亩田能多赚点钱,今年卖不上价,也许明年就不种了,对于我们本地茶厂来说,这才是最大的损失。引来外地客商,抬高整个市场价格,也不可能指望单个花农在网上发两条信息解决问题。”
在网上发布花价的过程中,花茶协会也发现了问题。各大电子商务网站上,农业供求信息都不多,茉莉花又是个“偏门”的特色农业,用户少,又很分散。
于是,专门的中国茉莉花电子商务平台在去年10月应运而生。这是在横县县政府新农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支持下,由广西芳香植物应用有限公司和横县电信公司合作经营的市场化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网站的界面创建已经完成,可以注册会员并发布供求信息,至今已经有200多名用户上线发布过信息。记者在谷歌上输入“茉莉花价格”,排在第一个的,就是横县的茉莉花。
广西芳香植物开发应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艳影看得很远:“目标用户明确,专业性强,高附加值的产业比较适合垂直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化工、电子产业如此,横县的茉莉花作为特色农业产业,也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做电子商务网站,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来进一步提高横县茉莉花的产业附加值;另外一方面,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把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最有效率地集中起来。供求之外,相关的农具、肥料等等也可以在网上销售或者发布广告。”
在横县,越来越多的花农开始习惯信息化,并且主动摸索着使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校椅镇石井村是茉莉花大村,两个月前一些茉莉花得了腐根病,县农业局和花茶局请来了法国农业专家哈桑紧急为花农讲解防病措施。石井村团支部书记刘世伟说:“现在讲农技,肯定不是干讲,都要配电视片或者图片。哈桑讲完之后,我们还和他要了电子信箱,将来可以和他联系。”
农民想给茉莉花卖个高价,所以就有了花茶协会在网上频繁的信息发布,信息发布为了更有效,就需要寻找合适的发布平台,所以就有了中国茉莉花电子商务平台。茉莉花产业需要深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就要给农民进行农技普及,多媒体应用就派上了用场,从农户到龙头企业到协会再到政府农业部门,明确的需求拉动着产业链各个环节信息化的实施和推广,作为特色农业的茉莉花,串起了一条信息链。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