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敢为人先不断超越——访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
来源:浙江日报 日期:2008-9-1
人物名片
鲁冠球:万向集团创始人,现任集团董事局主席。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他创建了“万向”,把一个生产农业机械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专利最多的万向节制造企业,成为拥有上百亿资产的跨国企业集团。他所率领的“万向”连连创下省内、国内数个第一:国内首个实行个人风险承包的乡镇企业,首个实现出口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首个上市的乡镇企业,首个收购国外上市公司的乡镇企业,首个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民营企业,并且是中国汽车工业和我省首个摘得“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 中国园林网9月1日消息:今夏的一个下午,万向集团萧山本部的一间小会议室里,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有些激动。记者带去的那一册册曾刊登于浙江日报的记载着他创业轨迹的文字,让他的思绪飞回当年,一次次在争议中大胆改革的情形,又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鲁冠球眼里,为他抢抓机遇、大显身手搭建了一个大舞台。 有一个场景至今让他记忆深刻。那是1982年的一天,萧山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关于在农村实行农业承包责任制的政策精神。那是一次千人大会,他坐在台下,“听到县委书记说乡镇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责任制,我立刻站起来,大声说,我要承包!”那一年,他37岁,已是4个孩子的父亲。身为“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的厂长,鲁冠球对企业的人、财、物却没有自主权。“当时就觉得如果自主权多一些,企业效益肯定会提高”。县里领导会后马上叫住他,要他谈谈怎么个承包法。几次商量之后,最终决定以鲁冠球自家地里的龙柏苗木折价2万元作抵押,由乡政府和他签订承包合同,规定第一年毛利要比上一年增长52%,以后每年递增20%。自此,“万向”成了国内率先实行个人风险承包责任制的乡镇企业。 改革后,职工干活积极性完全不同了,利润大大超过承包指标,为了办厂曾3次卖房的鲁冠球自己也没想到,改革的“能量”有这么大。按承包合同,鲁冠球第一年可拿承包超额奖金8.7万元,但各种议论也随之而来,有的说“发财的发财,发呆的发呆”,有的说“搞承包搞出了新富农”。在职工们的疑虑中,鲁冠球放弃了奖金。随后承包的第二年、第三年,他可得奖金更多,但他将这笔奖金的绝大部分投入企业再生产以及乡里的建设中。 鲁冠球说,在当时的环境下不拿奖金,是为了保持职工的凝聚力,让职工知道,“我来承包是要带领大家把企业办得更好”。 承包产生的显著效益让鲁冠球很快成了1985年“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省乡镇企业局也发文,在全省乡镇企业中掀起了放权承包的改革之风。 此后,鲁冠球又在我省乡镇企业中率先进行股份合作试点。在国家和省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89年,“万向”成为“全国十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中唯一的乡镇企业;1990年,成为省级计划单列集团,国内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1994年,“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上市交易,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省政府甚至专门发文明确支持“万向”发展的十项政策。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鲁冠球又看到了机遇。“万向”在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之后,又争取到了对外投资权。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们连续收购20多家国外知名企业。鲁冠球成了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传奇人物。 谈及这些年来“万向”为什么能如常青树般越长越大,鲁冠球坦言:“我始终坚持独立的决策权,即便在与国外企业合作时也这样。”他提到,当地曾有两大出口企业,就是由于被国外企业控制最终倒下,而“万向”宁可暂时少赚钱也绝不受制于人。果然,当年傲慢地随意变更合同的国外巨头最终反被“万向”收购。一些改革中走在前列的企业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鲁冠球却凭着“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使“万向”的生命力越来越顽强。 已年过六旬的鲁冠球承认,自己身上的那股“闯劲”,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他希望这辈子能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把“万向”办成有文明力量和道德力量的世界名牌企业。为此,他与他的团队争取创造出一个让“万向”连续50年又好又快发展的世界奇迹。 记者感言 农民企业家出身的鲁冠球说,“万向”的今天,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而从企业自身来说,必须有理想、有目标。他的理想就是要在有生之年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而实现这一理想就在于每天迈出的一小步。 鲁冠球带领“万向人”所走的路,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缩影。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浙江企业家抢抓机遇、敢为人先、不断超越的创业创新精神。 编辑:栀子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