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根雕艺人王全送:意志坚 事必达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作者:杨晓红 日期:2009-12-22
满满的一面墙上全是博古架。架上陈列着造型别致、形状各异的根雕。博古架旁,“根艺之宝,宝在天然”八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当年中国根雕协会会长、中国根雕开宗立派第一人屠一道赠送给老人的墨宝。
这就是国电长源荆门热电厂退休职工王全送的根雕博古间。 王老的50余件根雕作品,在自然天成中用较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人生百态和神奇的动物世界。或轻盈或厚重,洒脱自然,精奇巧绝;或简洁古朴,气韵生动,富于哲理。 凡夫俗子、文人墨客、八路神仙、珍禽猛兽,一应俱全。观音、罗汉、腾龙,还有驯虎、翱鹰、舞者等等,它们或跳或卧,或飞或跃、或舞或走,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特别是《太白醉酒》更是让人神游其间,爱不释手:一代诗仙李白满面绯红,醉倚酒台,一丝惆怅,几许落寞,把诗仙的飘逸洒脱,超凡脱俗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叹为精品。颇让人玩味的是《舞》,它也是老人的心爱之物,被挂在客厅的正墙上。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用在《舞》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远远望去,盘根错节,或静或动,或立或舞,或直或曲,恰是一位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舞者。而《春芽》题材系列的文房四宝也是别具一格,笔架、笔挂,将根雕艺术与实用价值融为一体,设计巧妙,美观实用。 如此众多的精致的根雕艺术,凝聚着一位年逾七旬的古稀老人十八年来的智慧结晶和辛勤汗水。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缘于一个偶遇。 王全送老人退休前是电厂的一名普通职工,曾经先后担任电厂的团支书、班长等职务,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好员工。在职时爱好书法绘画,喜欢根雕。1991年5月,53岁的王师傅无意间将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根雕处女作《警惕》带到湖北省第一届根艺评比展览会,没想到获得了三等奖。这意想不到的收获激起了王师傅对根雕创作的极大兴趣。当年10月,王师傅的第二件作品《跃》欣然问世,并在中国花卉盆景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根艺优秀作品展中获铜奖。 此后,王老的创作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多年的绘画爱好,以及对根雕艺术的执着追求为王老赢得令人瞩目的成绩。1996年作品《同心开拓》获全国佳作奖。他本人也受邀参加了中国根雕协会,会长屠一道特意赠送墨宝“根艺之宝,宝在天然”与王老共勉。1997年6月根雕理论研究论文《根艺作品的保存及防护方法》发表在国家级刊物《花木盆景》上。 到1999年,王老的作品已日趋成熟:《太白醉酒》、《虎虎生威》、《腾龙》等四件作品在中国昆明世界博览会筹办的全国根雕艺术大展中取得一金三银的骄人成绩。2000年元月被评为全国根雕艺术协会一级根雕艺术家。期间,因个人根雕艺术的突出成绩被湖北电力报报道,荆门市电视台为他制作的专题片,因深受市民喜爱而重播。2002年元月16日被授予中国东方神州书画院院士、一级书画师。根雕艺术作品《踏浪》、《跃》、《舞》被多家大型系列画册收藏。 谈起根雕创作,王老侃侃而谈。他说根雕讲究的是巧藉天然,返璞归真。根雕艺术是“七分天然,三分人工”,灵感悟性,根外功夫非常重要。一件根雕作品从寻找根材、构思作品,到完成创作都必须非常讲究。 “过百木而不遇,相千根亦难一得”,找到一件理想的根材都会让人格外开心。在荆门,一般都在采石厂和矿山附近寻找根雕根材。每次结伴出行,大多能背个七八十斤根材回来。想着将要把那些被人废弃的、扔掉的东西,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制造出一件件上好的作品,这恰好也极大地满足了他这位根艺爱好者的环保情结。 说起创作,他对灵感情有独钟。平时,如有灵感立马创作,可是如果思路模糊,是舍不得动手的,也不会轻易动手的。他一直认为自己做根雕原本就是一种消遣、娱乐,要做就要做好,做出点成绩,不能白白浪费时间。家里的博古柜里和阳台上如今还精心收藏着几十件岩青、黄柏材质的上好根材。他告诉笔者荣获全国金奖的作品《太白醉酒》就是经过两年的沉淀酝酿,最终灵感厚积薄发创作而成的。 王全送老人不仅根雕造诣很深,还是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2005年曾参加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书法作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荣获佳作奖;书法作品《龙腾虎跃》,在今年由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北京华夏书香文化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军政界、书法界、美术界等举办的“新中国六十年大阅兵全国题贺艺术大赛”中,匠心独具,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在76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创作二等奖。 老王说,根雕作为一种消遣,是他的人生爱好,其实也更是养生之道。虽然退休了,还想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凡事力坚志达,只要努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志向终有一天会实现。这是王老的人生格言,也是他根雕艺术追求中的经典感悟。 编辑:于会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