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邦杰
作为上海大剧院和南京路步行街的设计者,夏邦杰是在中国取得成功的法国建筑师代表。法国建筑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夏邦杰解释道,这不仅因为法国文化与中国联系紧密,也缘于两国人民间的很多共通性,如幽默、善于烹调以及热爱革命。
法国人夏邦杰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了——从1984年首次来到中国,到后来的一年来两次,直至如今的平均一个月一次。同时,他在中国留下的印记也越来越多。仅仅在上海,他做过的项目就包括上海大剧院、南京路步行街、浦东世纪大道、路易凯旋宫等。
每次来到上海,如果有机会去人民广场,夏邦杰都会重新审视自己在广场西北角的作品——那个“水晶宫”模样的上海大剧院。虽然在很多中国人看来那是一个非常西化的建筑,不过当初在夏邦杰的构想里,却唯恐它不“中国”。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使用了“天圆地方”的基本构造——大剧院的平面是几何正方形的,曲线的屋顶则是圆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中,“方”代表大地,“圆”则代表天。
上海大剧院
夏邦杰和他的事务所是1994年在全世界18个建筑事务所参与的国际竞标中赢得上海大剧院这一项目的。如今这个拥有1800座位的现代化歌剧院的设计建造,依然让他感慨颇多。夏邦杰介绍,大剧院屋顶是一块100米×100米的完整不锈钢板,其重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
起降与固定这么大一块钢板是巨大的挑战,工程为此专门请来江南造船厂的专家。据法国建筑师对外合作协会最新统计,法国人在中国42座城市已经完成的和中标的项目约达180个。近年来,法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这在夏邦杰看来非常自然。他说,法国文化和中国紧密联系,比如大仲马和雨果的小说很早就已被翻译到了中国。
全球目前最大的建筑设计市场在中国,而中国最大的建筑设计市场无疑是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目前已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建筑师来一试身手。对于“中国已成为世界建筑师的试验场”的说法,夏邦杰思虑良久,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不同建筑风格共存的国家之一,而这种试验事实上提供给中国建筑商和承包商积累经验的机会。
在夏邦杰看来,建筑并非建筑师一人所能左右,建筑风格和发展趋势事实上和很多因素紧密关联,追求摩天大楼以及豪华的风格都是时代所决定的,和经济、政治等关系密切。
夏邦杰事务所的营业额中有15%来自上海,“这个份额今后还有望增加。”夏邦杰说。
只有在谈到市场、合作等问题时,艺术家出身的夏邦杰看起来才更像一个精明的商人。夏邦杰说,他的很多想法都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变化。比如,事务所以前只做城镇景观设计,而现在则考虑进入商用办公楼设计,原因是“中国过去只是世界的制造基地,而现在逐渐转型为研发基地,大量的跨国公司进驻中国,我们希望为此提供帮助”。
上海路易凯旋宫
夏邦杰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84年,“我当时只是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很好奇,想来亲眼看看。”夏邦杰用“像鲜花盛开一样”来形容他最初看到的中国——经济虽不发达,但却充满活力。
过去二十多年来,夏邦杰每年都会来中国。他现在又在上海的苏州河边买了套房子,以备来沪时居住。夏邦杰感慨,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的每一次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思想的解禁较之经济发展的速度更为迅猛。”
夏邦杰和他的事务所
夏邦杰,建筑师、城市规划师,1939年出生于巴黎。是法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建协常务委员会主席、巴黎商会法中委员会成员等荣誉的获得者。他于1992年创立的夏邦杰建筑师事务所,是由1969年在巴黎创立的设计公司发展出来,是一个包罗了建筑、城市、室内和景观设计的国际性事务所。拥有国际化团队,包括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工程师、室内设计师以及丰厚的实力,并以国际视野致力于创新而富有想象地解决特定的建筑及城市设计问题。为全球的公共和私人客户服务,并能适应各种各样的文化前景。因此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作品,其作品遍及欧洲、亚太地区及中国,业务范围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及室内设计等领域。
事务所以法国为基地,是现今法国最重要的事务所之一,具有深厚的专业实力,业务涉及建筑业的各个方面,在城市设计、景观、建筑及室内设计等多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在多次国际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竞赛中有出色的表现。通过不断的专业碰撞和文化交流,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不断地在欧洲、亚洲及中东地区设计了高质量的项目,满足了投资者和客户的需要。事务所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效快捷地服务于从构思直至完成的设计全过程。
在中国的发展更长达二十多年之久,于2002年底在上海开设了其分支机构——夏邦杰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由巴黎总部派驻法国设计师在上海开展工作,现拥有员工20多名,既保证了设计的原创性,又确保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夏邦杰设计事务所也为城市新区或新市镇进行构思设计,例如位于上海的万里、高桥和南惠,同时为大尺度的城市区域进行发展规划,例如广西南宁市的邕江河岸整冶、河南郑州市的多项城市设计以及四川成都市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