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人专访 | More... | |
|
姓 名:冯纪忠 简 介: 冯纪忠,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 >>详情
姓 名:王燕 简 介: 王燕:四川日香桂种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 >>详情
姓 名:张锦秋 简 介: 张锦秋,女,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36年.. >>详情
姓 名:周建桥 简 介: 周建桥,如得控股集团董事长,高高个子.. >>详情
|
|
|
|
|
|
张锦秋:藏起文学梦 迈入建筑行 |
|
个人简介: |
张锦秋,女,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36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1954—1960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2—1964被选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其间,主持设计了许多有影响的工程项目。由于张锦秋的早期研究课题是与绘画、文学交融的中国古典园林,她所处的创作环境是有三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古都西安,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溶为一体。
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清华大学是学习研究阶段,《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经验》为代表作;在设计院工作进入建筑创作阶段,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群贤庄小区,先后被评为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建筑学会创作奖,被誉为“新唐风”;此后她将建筑创作的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西安钟鼓楼广场(建设部优秀规划奖)、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陕西省、建设部及国家优秀设计奖)、已竣工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及大唐芙蓉园为其代表作,由于工程项目不同的性质和环境,建筑创作的探索呈多元化。
鉴于张锦秋的学术贡献,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6年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双聘教授,1999年和2004年当选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2005年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
|
|
主要事迹: |
“总括起来,我主张传统(民族的、地域的)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传统方面,侧重于环境、意境和尺度;在现代方面,则侧重于功能、材料和技术”,张锦秋以这样的设计理念,近20年来在陕西特别是西安风生水起,奉献了一座座具有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佳作: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唐”工程、法门寺工程、华清池御汤遗址博物馆、群贤庄小区、西安市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西安市博物院、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基于她的非凡成就,2005年西安市政府为她颁发了首届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
作家贾平凹在一次访谈中说:“张先生设计了许多好的作品,我很自豪,外地来人总是带着他们去欣赏一番。”
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承传与交融》一书中,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院长、著名建筑与城市设计家彼得·罗先生用相当的篇幅对张锦秋的作品逐一分析,并写道:“摆脱了20世纪80年代修正论思潮对建筑评论和批判的影响,建筑师们能转而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语言在当代表达的可能性,近年来,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张锦秋,作为第三代中国建筑师的领头人。”
张锦秋说如果自己有点成绩,功劳都应该归于自己的恩师。“我在大学里没有系统学习唐风建筑设计,但老师们教会了我研究方法,属于‘授人以渔’,让我能轻车熟路地开展工作。”
她说自己设计理念的源头在梁思成那里。她拿出大量时间通读了梁思成关于传统建筑古为今用的全部著述,并认真地做好学习笔记,归纳出梁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即主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反对生搬硬套、穿靴戴帽的“半吊子”建筑,在此基础上要随时代之发展而革新,实现古为今用,创造中国新建筑的途径。
张锦秋放眼世界,清晰判断当代城市艺术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因而应当格外强调“和谐”这一特质。根据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她在前辈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建筑”的理念。在她看来,这一理念的第一个层次是“和而不同”,提倡不同因素的协调,反对相同因素的一律,即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第二个层次是“唱和相应”,说明不同的因素怎样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即音虽有高低不同,只要有主次、有节奏、有旋律地加以组织,就能奏出和谐的乐曲。
“先人的智慧给我们以启迪,有助于我们建筑师开阔设计思路,提高创作境界。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审美意识,一方面善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突显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张锦秋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艺高人胆大 何惧女儿身
周总理对她说:“好嘛,希望你们好好学习研究”
13朝古都西安曾经声名显赫,但由于岁月无情的洗涤,历史遗迹大多荡然无存,古都的风范显得势单力薄。张锦秋以自己的力量,在西安唤醒了中华传统建筑的魂魄,赢得赞誉无数。
她多次被问及,你作为一名女性,怎么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
张锦秋的回答是,只要把工作完成得漂亮,不管是男还是女,都能得到尊重。
周总理给予的尊重,让张锦秋一生难以忘怀。
她的毕业课题是研究颐和园后山,她屡次去现场勘察,搜集数据。有一回伙伴稳住小船,她站在船上拿相机取景拍摄。这时一艘画舫驶来,周总理就坐在靠近她们的一侧,正陪客人参观游览。
张锦秋和同伴欣喜若狂,连忙高喊:“周总理好!”周总理微笑应答,并和蔼地问道:“你们是两姐妹吗?”张锦秋回答:不是。周总理再问:“你们是哪里的?”张锦秋回答说:“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研究生,正在研究颐和园后山。”周总理说:“好嘛,希望你们好好学习研究。”
说话间,画舫已经驶过了张锦秋所在的小船。这时她才想起应该给周总理拍张照片。就在准备举起相机时,周总理身边的警卫提醒不要拍照,总理亲切地笑道:“让她拍,让她拍。”
“这次偶然相遇,使我激动了好久好久。总理的游湖与鼓励增添了我学习研究的热情。”回望这段往事,张锦秋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有意味的是,时光飞逝20余年,张锦秋主持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正是周总理要求建设的。
1961年,周总理在原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参观时就感叹空间小、光线暗。1973年6月,他陪同外宾再次来到这里,指示在适当的时候要新建一座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博物馆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开始启动,并明确要求“陕西历史博物馆应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并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一共有12个设计方案参与评选,结果张锦秋具有浓郁“新唐风”色彩的古代宫殿图式得到首肯。
以“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为设计章法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落成之际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日本明仁天皇来这里参观时,进入大门后,先是认真地欣赏了建筑的整体轮廓,然后缓步地走向序厅。但刚到台阶前又停住了脚步,返转身重新回到大门前,再次仔细地欣赏建筑的总貌。
历史跨越了几十载岁月,张锦秋以自己的才华回报了周总理给予一个学生的尊重。
所以,她要求自己的女弟子不要轻易示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我们到工地上配合施工,有时候要介绍方案,”学生张小茹说,“张总要求我们理直气壮地大声说话,她说要不然别人会认为你心里没数,没信心。”
“吃得准,大声说,怕什么!”张锦秋总是这样叮嘱自己的女学生。
她经常向学生们回忆自己的一段经历。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她和同学一道到工地上实习。当时房子正在盖第二层,工人师傅搭一块木板当梯子。男生们一路小跑就上楼了,轮到张锦秋,她没有退却,咬着牙就上了。“后来才知道,这是工人师傅在考验我们。实习过程中,这位师傅对我很好,说小张你不错,有出息!”
张锦秋的努力,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先生看在眼里:“我观察她从不放弃机会,多方面虚心求教;她不固执己见,但非没有主见;她潜心创造,对建筑精益求精。”
豪情今犹在 宁静淡泊心
吴良镛对她说:“你是个建筑师,你可要坚持原则啊,不要拿原则做交易”
对吴良镛先生,张锦秋怀着由衷的崇敬。他的一席话,张锦秋至今难忘:“张锦秋,你是个建筑师,你可要坚持原则啊,不要拿原则做交易!”
前辈的嘱托,张锦秋不敢怠慢。
她设计的大唐芙蓉园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因其整体规划严整、传统风格浓郁而成为西安新地标之一。有些城市的相关领导带着诚意找到张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设计一座这样的公园。张锦秋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你们的城市跟唐朝有什么关系?风马牛不相及!”
张锦秋就是这般的敢于直言。她说现在的某些建筑一味地追求“新、奇、特”,打着“现代建筑”的旗号,但实际上是“唯形式建筑”,目的就是玩花样,通过标新立异来留名。
“一个城市就是一篇大文章,某个建筑就是其中的一个段落,或者只是一句话。段落与段落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要有衔接,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否则就成了天书,谁也看不懂。”问题是,现在的很多城市就是让人看不懂,而且千篇一律,集体让人看不懂。
张锦秋认为原因包括建筑师缺乏全面的文化素养。她说现在的年轻建筑师大多成了设计机器,每天都在看设计图,找不到时间充电,只能吃学生时代的老本。关键是有了一点空余时间,还要玩电脑游戏去“偷菜”,“现在我们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是有时间了去干什么,一个是有钱了怎么花。”
另外,她觉得目前的建筑教育存在误区。大学生刚毕业,就急着要表现自我,城市整体规划上有一些限制,就抱怨影响了发挥,“建筑师跟画家不一样,画家你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建筑师的作品是一个城市的门面,不能你想着自己来发挥,但没过几年就成了城市垃圾。”所以,她希望年轻的建筑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
张锦秋很清楚她的场域有多大。她的设计方案大多是给西安这座城市量身定制的,所以她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西安,陕西以外更少涉及。曾经有外省单位高薪聘请她出任各类职务,她始终不肯离开这里。有朋友问她在大西北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张锦秋的回答干脆又有力量:“熬什么?挺好嘛!”
“人们都说城市可以改变人,张锦秋先生对西安的贡献,让我感受到人也可以改变城市,”屡次到西安的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官庆如此感叹。
张锦秋说三秦大地滋养了她,“我在这里很安心,用‘安心’这个词都不够,我庆幸自己能在这里安身立命。”
所以,对西安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她都深怀感情。在设计陕西省图书馆时,工地上有一块高低不平的坡地,大家都想着要把坡地铲平了好施工。张锦秋不同意,因为这里是唐长安城保留下来的惟一一处高地。
对西安的历史,她了如指掌;对优秀传统文化,她由衷地热爱。
在西安碑林,她悟出了建筑与书法的关系,建筑布局如同书法的结构,都是空间艺术,建筑风格如同书法的神韵,建筑处理如同书法的用笔;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她发出感慨,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不可泯灭的艺术宝库,我们又能为后代留下什么?
在学生万宁眼里,张锦秋总是充满了干劲与激情。不久前,他们和业主见面讨论方案直到夜深,万宁说她困得有点支撑不住,但张锦秋依然精力充沛,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年龄,耐心地作着解释。而且,张锦秋看施工图非常仔细,每一根线她都要问清楚,甚至连卫生间的门怎么开,她都要求学生必须心中有数。
古稀之年的张锦秋,正以这般的干劲与激情,迎接着生命中的丰收季节,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好一个锦绣的金秋时节。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
推荐阅读:
周建桥:要做中国花卉业的尤努斯
邬 敏:建筑行业的一朵奇葩
文学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美容师 分页:[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