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 他们守护海南的青山绿水
来源:海南日报 2014/1/23 11:09:33
海南的美得益于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亦得益于拥有一帮生态保护团队的持续努力,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团队中,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海声教授,是研究海南生态时间最久的专家,时间长达30年。他铭记孙儒泳院士的嘱托,舍弃繁华、没入密林,不断探索、持久守护海南的生态资源,生态研究从单一物种延伸到生态系统研究。
提到海南岛游客们大多会想起阳光、海岸、椰林、沙滩,既美丽又浪漫。但是在不为人知的海岛腹地、在层层叠叠、直破云端的雨林深处,海南还有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神秘物产和丰富资源。
海南的美得益于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亦得益于拥有一帮生态保护团队的持续努力,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不是亲身跟他们一起去爬山涉水,很难体会这些人多年来默默付出的一切,无法知道他们不简单在于:艰难困境下的耐力和数年如一日的坚守。
团队中,江海声教授是研究海南生态时间最久的专家,时间长达30年。他铭记孙儒泳院士的嘱托,舍弃繁华、没入密林,不断探索、持久守护海南的生态资源,生态研究从单一物种延伸到生态系统研究。
“江教授,黑脸琵鹭飞过来了!”前些天,电话那头传来的信息让江海声非常兴奋,这是海南东方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保护人员打来的一通电话。他顾不得劳累,背起刚刚卸下的背囊,带着学生再次登上前往海南的飞机。
30年为海南生态呼喊
1月5日,东方市四更镇四必村的海边,一排郁郁葱葱的红树林迎风摇曳,江海声站在300米远的岸边坝上,朦朦胧胧地能看见一群鹭影,它们是南下过冬的黑脸琵鹭。
近代,黑脸琵鹭的数量越来越少,成为仅次于朱鹮的最濒危水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1989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2013年冬天,黑脸琵鹭陆续来到位于东方四更镇的海南东方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海南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调查海南黑脸琵鹭。从2013年10月19日开始,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尹茂国一直在这里蹲守,记录黑脸琵鹭的生活。
“现在已经记录到38只。”江海声说,黑脸琵鹭是候鸟,有一定数量生活在海南,就表明当地的生态环境好,可以说黑脸琵鹭是海南的一张生态名片。不过,2008年到2011年,数量明显下降的原因至今不明。这就像一个人生病了,但不知道病因,就无从治疗。他呼吁环保人士积极参与黑脸琵鹭的保护,一起寻找针对性的、更有效的对策。
“30年来,江教授的研究团队始终为抢救海南生态努力,曾呼吁关注濒危物种长臂猿、羊山地区湿地保护、南湾猕猴保护等。”海南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副局长苏文拔说。
1982年,刚刚从中山大学毕业的江海声第一次踏上海南岛,被派往南湾猴岛研究猕猴,开始了他与海南岛的不解之缘。14年间,他发表猕猴研究文章近30篇,成长为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1996年,江海声研究发现濒危动物长臂猿有灭绝的可能,决定带头呼吁对长臂猿加强保护,这是他第一次为海南生态呼喊。
此后,霸王岭上演绎出一段动人的爱猿、护猿的故事。当时,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孙儒泳第一个签名支持,呼吁最终得到全国150名教授的签名支持,推动了长臂猿保护工作的完善。
在政府及江海声等生态学者的多方努力下,海南在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生态保护法规体系。与此同时,海南还加强科学研究,广泛开展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繁育工作,工作有成效。以海南长臂猿为例,数量已从最少时的7只到现在的20余只。
推荐阅读:
金玫瑰花店品牌故事
花企老板摆摊“叫卖”蝴蝶兰
福建:黄坊村花农为富贵籽花卉拼盆打包
张景真:三年做成非洲菊切花“老大”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