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政府官员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政府官员 >> 正文

周干峙:城市是人类的家园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菁霞  

周干峙:城市是人类的家园

个人简介:

周干峙,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江苏苏州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国家建委副处长,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规划局代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建设部副部长、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现任建设部特邀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界屋顶绿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杭州世界屋顶绿化大会名誉主席,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付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主要事迹:

周干峙

周干峙

周干峙193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国家建委副处长,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天津市规划局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建设部副部长、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现任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特邀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定工作。曾负责编制西安市的总体规划,天津、唐山市地震后的恢复重建规划,深圳市的总体规划,以及其他一批城市的规划设计指导。曾著一批有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交通、住宅建设、旧城改建、城市房地产以及规划设计改革等方面的论文。提出了“滚动、灵活、深细、诱导”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了城市规划理论。

是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主编的《国家科委蓝皮书第6号—城乡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眼前的“活儿”太多

周干峙将他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生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主要完成国家指派的城市规划任务,研究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的工作重点是搞研究和管理,先后在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研究所、天津市规划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任职;80年代到建设部当副部长,分管城市建设、交通、科技、园林绿化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政策制定工作。90年代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之后,至今,周干峙一直在部里担任特邀顾问,进行有关中国城市化、大城市交通、城市园林绿化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等研究工作;完成了全国政协办公楼的规划设计和一些典型的城市设计,以及众多的城市规划咨询服务工作,并在清华大学每年保持指导2—4名研究生。这,可以说是周干峙人生的第四个阶段,和前三个阶段一样,他依然辛劳,忙碌。

采访是在他频繁出差的间隙里进行的。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刚从青岛考察回来,稍后又要去杭州参加杭州新区的规划会议。几个小时里,周干峙的电话不断地响起,以至于采访不得不几度中止。当谈起他的科学人生历程时,周干峙说他“眼前的活儿太多了,都没有时间来回顾过去”。的确,采访过程里,周干峙谈得最多的都是他现在的工作状态和面临的问题。“我前些天刚从新疆回来,前几天报上登了新疆发现全世界最大的煤田,煤田在干旱地带,戈壁沙滩边上,如何开发,这个问题历史上没碰到过。如何引水,挖煤需要多少人,如何把资源送出去等等,都是大问题。这些问题高度复杂。”煤田的开采涉及到人和相应的衣食住行、交通、城市承载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已有相关专家提出要在煤田周边区域建立新的城市群。“城市群,不是几十万人,而是上百万人的问题,规划能不管吗?!”79岁的周干峙一谈起城市规划这一他终生从事的事业,语气里依然满是激昂和热情。

1952年,周干峙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从建国初期的建筑工程部,到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再到建设部,近60年的时间里,不曾离开过城市建设、规划的专业领域。如今,他成了唯一一个了解建设部从成立至今几经变迁的历史见证者和参与者。

周干峙走上专业的道路很偶然,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子弟来说,当时上大学、选专业都得和日后的谋生联系起来,现在称之为“理想”的东西,那时并不清楚。1930年周干峙出生在苏州,由于抗日烽火已起,两岁不到的他随家人迁居上海。少年时代读书,频繁更换学校,读过英国人办的工部局学校,读过汪伪政府的学校,也读过国民党办的学校。那时候,公立、私立学校并存,考大学也不是像现在这样的统一招生,周干峙一个夏天考了十所大学,报了很多专业。但因为不满国民党的腐败,他最终选择了北方,选择了有民主堡垒之称的清华。

选择专业,周干峙考虑更多的是工科就业的方便,“建筑不是我自己当时就懂的,传统的土木建筑是连在一起的,不像现在分得很清楚。那时也没有名牌大学、名教授的概念。”但即便如此,当年在清华建筑系十几个学生里,周干峙却是唯一一个报这个专业的学生,其他人都是由于各种原因,从外系转进来的。

历史的长河里,个人只是细沙一粒。而个人的经历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多半还是要紧跟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大学毕业时,满脑子“为人民服务”的年轻党员周干峙,嘴里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一心想的是奔赴边疆搞建设,把自己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而实际上,从1951年开始,由于全国的营造厂(施工单位)全部被打倒,没有人设计施工,就把清华、北大建筑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集中起来搞建校工作。清华的第一教室楼,16、17学生宿舍、阶梯教室等就是那时候周干峙设计施工的。1952年8月,新中国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准备,中央决定设立建筑工程部。新建伊始的部门,人才资源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缺干部,从刚撤销的察哈尔热河省(河北省)、平原省(河南省)抽调,要技术人员,就从大学调。而当年毕业的周干峙也恰逢其时,被分配到了建筑工程部,紧接着参与了苏联援建的“156项”中的重点城市规划。

这些,周干峙用一句话概括说,是历史的机遇。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