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恺:城市规划应该重视让城市与雨水和谐相处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个人简介:
刘延恺,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事迹:
举个例子,奥运公园内的草坪全部建成下凹式绿地,直接收集雨水回渗地下。园内广场、道路全部采用透水地面。园区中部的下沉花园下面,设置了7000立方米的雨洪调节池。经过渗、蓄、调、控的综合作用,基本做到了20年一遇暴雨径流的水量在园内全部消纳,不给园外城市区域增加排水负担。拦蓄和渗透的雨水,保证了全园的生态环境和水景观用水,基本上消除了暴雨成灾的隐患,雨水综合利用率达到80%。
记者:谁来做这个事?
刘延恺:全民要有这个意识,政府也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像日本东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凡是建设收集雨水设施、场馆地下修建蓄雨池的,政府给予50%的资金补贴。
北京从2000年起与德国合作,搞了6个示范区,搞得都非常好。比如水务局双紫园小区,已经成了一个典型。雨水可以透过这个小区地面,收集在一个800立方米的水池子里。这些水在处理后可用于洗车、消防,还可以做喷泉、造水景。记得2004年7月10日,北京的一场大雨,让这个小区外的北洼路积了一米深的水,但在小区内,一点积水都没有。
概括起来,收集雨水有四大作用:节约自来水;减少城市排水压力;补充已被开采过度的地下水;改变地表水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记者:感觉我们城市更关心地上的部分,对地下怎么样很少关注。
刘延恺:因为我们相对缺少对城市水问题的重视。你看现在很多搞水利的人才,都在管大江大河,城市这块管得少。
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建设,一定要重视三块地方:一是地下交通,地铁;二是蓄滞雨水的地方;三是地下停车场。对于雨水,我们修一个大点的储存水装置,就可以解决排水的问题。现在建大楼,就应该先修地下蓄水池,再修地下停车场,再盖楼。收集的雨水用于冲厕、灌溉,可以节省大量自来水。
现在人们收集雨水,都是从节水角度,而不是从防洪角度看的。不管怎么说,今年的内涝,可能会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想办法解决存储雨水的问题。如果说,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我认为,配套建有“蓄、渗、滞、留”设施的城市排水系统,则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更重要的基础设施。
推荐阅读:
王涛:此情可待成追忆
董必武:造林绿化的不懈推动者
马岩松:中国需要真正的城市规划师
张守攻:加强林业科技合作 促进包容性增长
编辑: 毛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