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设计之星推荐

姓 名:朱黎青
简 介:朱黎青,唯美景观总经理..

园林名人堂首页 >> 设计之星 >> 正文

隈研吾:我想让建筑消失

来源:豆瓣  

隈研吾:我想让建筑消失

个人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著有《十宅论》、《负建筑》。1979 完成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课程,1985-86 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研究所访问学者,1987 设立空间设计工作室,1990 设立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1998-99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教授。
 

主要事迹:

这样想着我立刻去访问了业主的石头切割工场。抱着被断然拒绝的思想准备,我问能不能把石头加工成百叶。结果迅速得到了回答而且大大出乎意料,“这还不简单吗?”。我们立刻着手做试验样品,于是我知道了剖面为40mm×15mm的石条长度做到1.5m受撞击也不会折断。我们还进行了另一个实物试验,堆砌了一个留出无数空隙的石构造体。试验结果是如果所有空隙的总面积控制在墙面的1/3左右是不会破坏其构造强度的。然而这1/3的空隙却能使沉重压抑的石墙变得轻盈可亲起来。我开始喜欢石头了,在探讨石头这种素材的用法中我觉得这将会是一座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石建筑。 

从此,不仅是石头,我开始对自然素材本身的可能性有了新的认识。至今我之所以对自然素材敬而远之是因为自然素材通常是被当做表面饰材来掩盖混凝土构造体的。木材、石头、土墙等都像电脑效果图贴图那样被贴附在混凝土的表面,厚度只需20cm。那是迪斯尼乐园的仿真手法,那里有自然素材但是没有自然,也没有诚实。其实混凝土这种素材与生俱来的沉重、冷漠与阴暗在覆盖了外表那一层浓装后不但没有被掩盖掉反而被进一步强调出来。如果我们能把自然素材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它处于仿佛浮游于宇宙的自由独立的粒子状态,那我们就可以重新迎来自然的回归。这是我从设计石美术馆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使建材化为粒子,光、风、声音就可以自由地穿过。以粒子为媒介,环境与主体就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自然与人重新合二为一了。 

同样的道理,玻璃幕墙往往隔断了环境与主体的联系。不是只要使用透明的玻璃就能成为开放性建筑的。又比如京都的町屋(注:日本传统城市中面向街道的铺面房),面向街道的门面部分多装有木格子窗,这种木格子窗把室内外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成功地做到这种联系,我们需对粒子的素材、尺度把握得非常细致慎重。首先要对构成外部环境的素材与尺度进行解析。就像我们穿上厚薄、编织方法正合适的衣服时会得到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舒适感那样,对作为内外媒介的粒子进行设计时我们也要选择恰到好处的素材与尺度。  

再进一步,我们还需对在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主体的活动进行分析。主体相对于粒子的距离、主体在场地中以怎样的速度移动,解开这个多元方程式,我们就可以决定粒子的素材与尺度了。对于建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形态或造型,而是构成这个建筑的粒子。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设计出最合适的粒子,建筑与环境就能相互融合,建筑也就消失了。在这样的思考与实践中我看到了不是简单地把建筑埋起来而是用把建筑粉碎解体的方法来使建筑消失的可能性。粒子的设计完成了,其他的因素,如平面、形态也自动解决了。传统的设计流程是首先决定平面和形态,最后再考虑室内外分界部分的细节。对此我的设计流程本身是逆转的。 

全面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设计的是我另一个作品,安藤广重美术馆。 

安藤广重是江户时代浮世绘的代表性画家,他的作品对欧洲的印象派美术和F·L·赖特的建筑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广重着眼于构成自然界的粒子,用粒子的多层重叠来表现自然的本质。这种方法为印象派美术及赖特的建筑所继承。而位于现代主义运动中心的勒·柯布西耶是用完全相反的方法来做建筑的。他想以混凝土制作的强烈的形态体量与自然形成对峙。他的建筑是与自然彻底相争,绝不妥协的。那种与自然的清晰对比正是赖特式美感的根源。 

我在广重美术馆尝试做的工作是与赖特的做法截然相反的。屋顶、墙壁、隔断、家具等建筑上绝大部分的因素都用杉木做的百叶来实现,最大可能地不用混凝土,用用地后山产的杉木来做百叶。利用百叶这种粒子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让建筑消失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如新开发了不燃杉木的技术,运用计算机以构造解析技术使构造体在尺度上与百叶的纤细形态相接近等。 

现代主义也宣称追求建筑的透明性,但其目的最终还是没有脱离要建造一个对立于环境的强烈造型。勒·柯布西耶做混凝土的造型建筑,密斯追求透明性,但其本质是以玻璃的造型体与自然进行对比。 

我考虑的透明性不是单纯视觉上的连续性。我所说的透明的状态是主体与环境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状态。广重等浮世绘画家们过去向西欧传递了这个信息,而我期望以现代的高科技和地域性的自然素材相结合,使这个并不年轻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再生。这也是传统性、地域性与先端性、全球性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推荐阅读:

“林调生”董乃钧

徐孟加:让生态立市战略和建设生态城市目标深入人心

张永利:着力六个强化 确保六个到位

菲利耶:将凡尔赛宫式花园搬到上海

编辑: 毛怡群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