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伟伦:贤者乐林
来源:教育与职业 作者:铁铮 李士伟
个人简介:
尹伟伦,生物学、森林培育学家。1945年9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河北省。1981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68年7月参加工作,1964.09-1968.07,北京林学院林业系学习。1968.07-1993.09,北京林业大学工作。1993.09-2004.07,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2004.07—2010.8.18,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植物生理学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事迹:
尹氏奋斗哲学的精髓
小的时候,尹伟伦想的就是做点有意义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地知道了,抱负和志向是奔向成功的永恒动力。他朴素地想法是,在事业和学术上要有所追求,不能得过且过。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读大学时,他都努力学得深点、做得强些,而不是只想着清闲舒适地混日子。
尹伟伦从事的林业行业,在社会上不是热门行业。尤其是前些年,林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少人看不起、或者说不了解林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己该何去何从?他的回答是,既来之,则安之,则努力奋斗之。他想用自己的行动,来验证从老人那里听说的老话—“行行出状元”。
当年,他考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业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但既然学了,就要努力学好。在绿色的校园里,到处都有他学习的榜样。老一代的林业大师汪振儒、范济洲,年轻些的林学家沈国舫、王沙生、高荣孚,都给过他许多教诲和帮助。从他们身上,他学到了许多东西。他明白,在林业这个相对落后一些的专业领域里,在较为困难的工作环境中,需要付出得更多,需要更加地努力。
学习是他永远的追求。尹伟伦大学生毕业后,正逢十年动乱。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在学而无用的社会环境下,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远离了所学的森林生物学专业,走进了基层林业局的机械修理厂,开始整天和扳子、钳子打交道。但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恢复招生之后,他以优秀成绩考取了母校的森林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是勤奋,给他插上了奋飞的翅膀。
在事业的天空中飞得久了,他形成了自己的苦乐观:奋斗的过程,会把苦转化为乐。他体会出了一个道理: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是学术上有所发展的基本功。特别是从事林业科学研究更如此。林木的生长周期长,一棵树长起来,需要好多年,林业的科研更不容易出成果。他不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无论是在多么困难的时期,甚至拉家带口、30多岁还在读硕士时,他还是不急不躁,一点一点地为明天积累,为未来奠基。
选准目标;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这就是他实现人生目标的奋斗哲学的精髓。
把握好人生的每个十年
尽管尹校长是研究林木的,但对人生的感悟不少于一个思想家。
按他的观点,人生每十年都是一道坎。跨越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有各自的目标和追求。
10岁之前要“玩”好。他说,不会玩的孩子,玩不出花样来的孩子,各方面发育可能不会很健全,也不会很聪明。这个阶段,要尽量使孩童的天才、天分得到充分的发挥,启发智力,启迪智慧,启蒙人生。
10岁到20岁要“学”好。要学好各种基础知识,为进入社会奠定基础。要能比较清楚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知识的殿堂里徜徉,在人生的海洋中冲浪。
20岁到30岁要“干”好。这个阶段,人要更加走向成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把握好事业的方向,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为事业之船鼓起风帆。还要有一个好的生活伴侣、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使自己的情感有幸福的归宿。
30岁到40岁要“管”好。不但要在事业上加油,还要把年轻的孩子培养好。孩子不但是家庭的未来,更是社会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如果家庭的问题处理不好,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和工作。
40岁到50岁要“做”好。各方面都应该走向成熟,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拥有一席之地。这个阶段如果还在迷茫,还在瞎撞,就很难有所作为了。
50岁至60岁要“练”好。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这是老年生活的基础。没有好的身体,即便是有后半生,生活的质量也不会高。
他说,当然,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尽相同。有的人进步得快些,但多数人的成长还是呈现一定规律的。要把握住每一个十年,争取在一个个十年中不断有新的跨越,竖起自己人生的一个个里程碑。
推荐阅读:
赖特:建筑设计——钟爱一生的工作
况平:保护三峡珍稀植物刻不容缓
张福昌:稻田改变了我们对景观的认识
赵庆泉:盆景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编辑: 毛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