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勤精神:苏武山下一个女人的田园之梦
来源:兰州晨报 日期:2006-5-23
一双女人手复活苏武山下一个一座,这不是神话,而是汤金秀创造的奇迹。民勤绿洲的800里风沙线上,她是一面鲜亮的旗帜,更是一种精神。
裹着头巾,戴着口罩,一袭朴装,这就是汤金秀。如同所有的民勤一样,她用这种特殊的装束,抵御着风沙的侵袭,捍卫着自己的家园,成就着一个女人的田园之梦。 苏武山下的勤劳人家 4月26日一大早,在民勤县委宣传部一位同志的陪同下,我走进了汤金秀的家。如同所有的民勤人家一样,院落的周围是钻天高的白杨树。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洒进整洁的小院,显得宁静祥和。房门开了,一位中年男子把我们引进了屋里。 “汤金秀下地去了,你们来时也不打个招呼,我们也好准备准备,这农忙时节的,家里连一棵菜都没有!”男子便是汤金秀的丈夫柳苍德,对于我们的突然造访,他一个劲地埋怨县上的人没有提前通知。埋怨归埋怨,他还是热情地给我们一一让座。柳苍德是民勤县道教协会会长,平时多忙于协会事务。这不,我们刚坐了一会,他就要忙着出去办事了。 在柳苍德的指引下,我在不远处的一处田地里找到了正在和邻居“搭伙”(两家合作)铺地膜的汤金秀。如同所有的民勤女人一样,汤金秀裹着红色的头巾,戴着口罩,着装朴素端庄。 “吃饭了没有?”远远地,她就用民勤人特有的方式(民勤人接见客人时的口头语,相对于“你好”)和我打起招呼。“你看,你们来了也不打招呼,我们在庄田地里忙活,照顾不了你们。”她一边客气地摘下口罩,一边把我往家里请。在我的一再请求下,汤金秀才允许我下地帮她们干活。和汤金秀“搭伙”的是她本家族的老太爷一家,别看这老爷子70多岁了,干起农活一点都不含糊。 上中学的时候,我也曾经常随父母下地干活,但铺地膜这却是头一次。在“柳爷”的指点下,我先学起拉地膜卷儿。我和柳爷在前面拉,汤金秀和柳爷的儿子、儿媳在后面用土压。只拉了几个来回,我便执意要单独操作。柳爷笑着说:“别看这简单,这可是一门技术活。”果然,拉出不远,地膜就一边多一边少,而且很松松垮垮。干了没多久,我竟然全身冒汗,大家都善意地和我开起了玩笑,笑声在空旷的田野里传出好远。 铺到最后一亩地的时候,忽然刮来一阵清风。柳爷抬头望了望天,急促地说:“快,抓紧干,要刮老风(民勤方言,意为大风)了。”一声招呼,在场的所有人像听到了紧急集合的哨音,马上行动起来。我在前面拉得飞快,大家在后面压得也快,但风来得更快。风速明显变大,地膜刚一拉开,就被风吹得像气球一样鼓起,一掀土下去还压不住。手忙脚乱地膜铺完的时候,风却停了。汤金秀埋怨地说:“今年这老天爷是咋啦,往年一个春天刮十几场风,今年基本上是天天刮,刮得人心里乱糟糟的。” 铺完五亩地膜回到汤金秀家里的时候,没有睡午觉习惯的我,竟然在她家的土炕上睡了个塌实。一觉醒来,汤金秀已经做好了晚饭。扯面干拌外加一碟鲜嫩的韭菜,一碟咸菜,吃起来颇有农家风味。 一个女人的田园之梦 饭后已是夕照时分,走出小院后,竟是满眼田园春光。整齐排列的白杨树像正装待发的士兵,一行一行伸向天边。白杨相间处,是一块块的田地,破土而出的麦苗新芽舒展着腰身,地里劳作的人们,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优美的剪影。这处小村庄名叫苏山村,村子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苏武山梦,相传是汉中郎将苏武持节牧羊的所在地。暮色渐重,树影婆娑,小村的天地间一片迷茫。 “要不是风沙大,谁说苏武山下的这块地方不好?柏油路平展展的,汽车跑起来连声音都没有,井深了点,但庄稼长得还算可以,一到夏天瓜果蔬菜都多得吃不完……”眼前的景象,也触动了汤金秀思绪。 “其实,我也真没啥采访的,就是自己种了点树,挡挡风沙,要是以后没地方种地里,我的林地里风沙进不去,好歹还能养活一家人。再说,我们这里很多人都压沙治沙,很多年了,大家都这么做……”汤金秀是民勤县树立的治沙典型,但她认为自己的治沙目的很单纯,就是想在风沙肆虐的将来,能有一个赖以生存的田园。 汤金秀的决定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1996年初,汤金秀和丈夫柳苍德承包了苏武山下的一片荒山。其时是苏武山已是一片童山秃岭,周围全被沙海包围,说是荒山确切一点应是荒漠。当年春天,夫妻俩栽种了3500株白杨,20000株梭梭,没想到接连几场沙尘暴,苗木全没了踪影。第二年接着栽,三、四月见树苗长势良好,但五月刚过的几场黑风,将三百多亩推平的沙丘恢复了原状。刚刚伸出根须的树苗被连根拔起,几寸长的嫩草埋在黄沙里,汤金秀坐在沙丘上哭了几天几夜。吃一堑,长一智。1998年春天,汤金秀夫妇将买来的麦草拌湿,拧成绞子,然后在沙丘上筑成方格草障,然后在草格内栽上了树苗。天气太干旱,夫妇俩从很远的地方拉来水,然后抬着水桶一棵一棵地浇,一天上下几百趟,塑料鞋底子都被沙子烫烂了。2000年5月的一个夜晚,苏武山前的滚地雷裹挟着瓢泼大雨一直持续了40多分钟,干透了的沙地里竟然涌出了好多年不见的洪水。是苏武爷可怜他的子民,还是山下汤金秀的这片小树林营造的小气候发挥了作用,当地人猜测纷纷。可就是这场洪水,人们开始关注汤金秀和她的这片小树林。此后的几年里,汤金秀精心地照料着她的300多亩树林,丈夫柳苍德又在为重建苏武庙四处奔波。汤金秀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2002年夏天,海内外知名道教人士齐聚苏武山,共商苏武庙的重建大计,现场募集资金260多万元。如今,苏武庙的重建工程正在进行中,而汤金秀的那片林地不仅为苏武山批上了绿装,林间的很多空地也已被辟为良田,实现了一个女人的田园之梦。 沙海中的那一叶绿舟 4月27日一大早,汤金秀便带着我前往她的那片林地。苏山村向东三公里多,便是苏武山了。通往山下的柏油马路两边是整齐列队的白杨树,风吹树叶响,像是在迎接它们主人的来到。快到山下的时候,采访车左拐进入林区。 这条林带不宽,但很长,像是给绵绵的苏武山穿上了一条绿裙子。林间的白杨树已经很粗壮,枝展叶茂,梭梭、花棒、毛条等沙生植物也长势喜人。几块新垦的田地间,绿意盎然。这是一片孤立的林带,更像一叶绿舟,四周皆沙海。狂飙的风沙时时兴风作浪,试图冲入其中,但都被严实的林带挡了回去。眼前一束绽放新芽的花棒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民勤的800多里风沙线上,它是人见人爱的尤物,当地人亲昵的称其为“沙漠姑娘”。夏天的时候,它会头戴一顶碟状花冠,穿一袭紫红色衣裳,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幽香,让人怦然心动。花棒是所有沙生植物中最耐旱,生命力最柔韧的一种,只要插入沙土就能顽强地生存,坚强地抵御风沙。 在民勤这片绿洲上,像花棒一样坚贞顽强的沙漠姑娘岂止汤金秀一个。民勤绿洲的今天,一半功劳在男人,一半的苦劳属于女人。青春短暂,风沙漫漫。汤金秀告诉我,那几年种树时,每年除了口粮外,其他的收入全用到了治沙上,投入约20多万。如今,已婚的大儿子在县城做小生意,没钱买房子,小儿子还在上大学,也正是花钱的时候,再说他们夫妇也已知天命,再也没有精力去种树治沙了。 编辑:木瓜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