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3日消息:在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人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来到花圃,将所有的花卉都查看一遍;暮色苍茫,他习惯于走遍每一条畦垄,仔细地打量一番。他就是县三和花木公司经理毛青松。
1993年,毛青松从县职技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梅湾。面对四面青山,毛青松有些无奈:怎样才能摆脱贫困面貌,闯出一条适应山里人走的致富路呢?从小喜欢伺弄苗木的他想到了书本上学过的种桑养蚕。这年10月,他从乡政府买来一批桑树苗,满怀期待地一棵一棵种了下去,然后他又来到县城买来蚕籽。由于邻近从来没有人养过蚕,毛青松只能到新华书店买来有关书籍,以书为师,小心饲养。几个月下来,终于挣了近1000元。
毛青松决定带领村里的年青人发展养蚕。然而,因蚕茧价格暴跌,他们失败了。
3个月后,毛青松来到县城一家轴承厂打工。在掌握了熟练技术后,他就在县城租下房屋自己开办加工小作坊,但毛青松苦心经营的小作坊,在1996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中等不及做大就夭折了。
1996年6月,毛青松来到陌生的大连市。他用向父母借来的3000元钱租了一辆三轮车。在踩三轮车的日子里,最令他刻骨铭心的是,零下10度的严寒冷得他手脚麻木,尽管戴着两层手套,但每天12里的风霜还是冻得他双手不听使唤,但他没有吱声,还是忍受下来。两年下来,他净赚2万元。
一天,毛青松踩着三轮车经过花鸟市场,置身于繁花似锦的花市,使他萌生了种花养花的念头:为什么不去学种花呢?打定主意后,他找到大连经济开发区一家花木公司打工。初来乍到,老板分配给他的全是繁重的体力活,一个月仅600元。2个月后,老板看他肯吃苦,工资加到900元。为了学技术,他总是特别用心,忙里偷闲向技术人员虚心请教。第3个月,老板发现他是一个有心人,就找他签订合同,工资一下子加到每个月1500元,并决定由他带班,负责花卉种植。
毛青松决定好好地学一学种花经,他买来一本笔记本,将各种花的生长期一一分类记录下来,他仔细地观察着各色花卉的生长情况,还将它们适合什么肥料、土壤性质,所需温度、湿度,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案等作了详细记录。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各种机会与老师傅们交流养花经验,写成心得记录下来。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花圃里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2001年秋天,离开家乡5年的毛青松回到云和。走进县城,他惊喜地发现,这几年家乡的变化真大啊!沿着县城几条街道逛一圈后,他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容市貌的变化,人们绿化美化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几乎每条街都有鲜花店,这一切仿佛告诉他:苦心积累多年的养花技术将派上用场了!
2002年春,经人介绍,毛青松找到县农业局,在位于城郊的县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租下一个占地面积2亩的连栋大棚种植花卉。他与城里一家名为小草的花店共投资3万元,从辽宁进来一批剑兰种球,又从上海购进一批荷兰引进的郁金香、香水百合种球,由于资金不足,考虑到为了节约成本,他选择了价格较低的种苗,谁知运到后一看,种球很不理想,种下去后,由于园区土地是新整理出来的,原属沙滩,兼之土壤干燥贫瘠,第一批百合以失败而告终。
这一次,毛青松失眠了。3万元钱对他而言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毛青松都经不起失败,但此时此刻,如果不继续一搏他就没有机会东山再起,2002年9月,他四处借贷,又投入3万元,再一次到上海买来1万只百合种球。他每天守望着苗圃,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百合长势喜人,到2003年春季,第一茬百合就收回了所有成本,到5月份,第二茬百合仅十天就销售一空,这一次净赚3万余元。
2003年6月,毛青松决定扩大规模,他又租下一个大棚,并投入5万元买回种球,到2004年春节,他种植的5个品种的百合花带着幸福和吉祥进入本县千万家庭,也开始打入温州、杭州等地花市。
在毛青松埋头苦干的时候,他种植的花卉也引起了杭州一个商人的关注。2003年11月份,这位来自杭州的客商看准了毛青松这个人,也看准了示范园区这块地。经过考察,他决定投资50万元用于大规模发展花卉生产,这对毛青松而言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目前,毛青松用了5万元购买种球,主要发展百合、郁金香、剑兰等名贵花木。按照他的设想,他不仅要办好自己的花木公司,同时,他要将自己这几年掌握的养花种花技术传授给基地周围的农户,逐步形成以示范园区为中心,邻近村民为依托的花卉市场,以实现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