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商人动态 | 园林商人区 | 商人专访 | 经营之道 | 第一桶金  | 前车之鉴 | 经典案例 | 商贸首页
商人
搜索
商人专访More...
专访北林科技张伟博士:09年年宵花行情分析姓 名:张伟
简 介:张伟:花卉学博士。1984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
>>详情  
许金观:“南苗北引”第一人姓 名:许金观
简 介:许金观,宁围镇丰北村人。许金观被苗木界誉..
>>详情  
记苏北花卉董事长李生:永不知足的农民劳模姓 名:李生
简 介:在沭阳,说苏北花卉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生是名..
>>详情  
傅企平:一位登上北大讲坛的苗农姓 名:傅企平
简 介:60岁的傅企平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侃侃而谈,..
>>详情  
最新商人
·开放的中国用建筑与世界对话 与中..
·记国家桉树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旭..
·新宁县高田村支书黄为臣:倾心播..
·白永亮:小树苗闯出兴林富民好路..
·专访北林科技张伟博士:09年年宵..
·许金观:“南苗北引”第一人
·访三门峡市林业局局长张建友:缔..
·国际建筑大师捞得中国楼盘最高设..
·访谈园林花卉学家陈俊愉:梅花香..
·台州沿海盐碱地绿化研究所所长许..
  园林商人首页 >> 园林商人 >> 何镜堂
开放的中国用建筑与世界对话 与中国馆总设计师面对面
个人简介:
年近70岁的何镜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也是这次世博会中国馆项目联合团队的总设计师。自从去年12月18日中国馆开工,他每周有一半时间会来到上海协调方案,在世博集团中国馆项目部的办公室窗外就是中国馆如火如荼的工地。 
 
主要事迹:

    中国二○一○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各国汇聚中国的举世盛会。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的核心地段,南北、东西轴线的交汇处,将在黄浦江畔展现东道主的好客热情与大国风范。 

    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造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期盼。细细品味与解读,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中凝炼了众多的中国元素。同时,这些传统元素又透露出新鲜的时代气息。 

    “像雕塑?你说得没错,中国馆就是要在一个城市花园里,立一个中国雕塑。”坐在两张巨大的世博会中国馆效果图前,何镜堂兴致勃勃地向记者阐释他的作品。 

    年近70岁的何镜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也是这次世博会中国馆项目联合团队的总设计师。自从去年12月18日中国馆开工,他每周有一半时间会来到上海协调方案,在世博集团中国馆项目部的办公室窗外就是中国馆如火如荼的工地。 

    中国馆方案进行优化后,确立了“地区馆作为建筑基座,国家馆构造城市雕塑”的布局理念。中国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形成“东方之冠”的主体造型。地区馆水平展开,形成华冠庇护之下层次丰富的立体公共活动空间,以基座平台的舒展形态映衬国家馆。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何镜堂院士介绍说,这个建筑本身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师法自然”等中国哲学思想,不管喜欢与否,一看就是中国的,镇得住。不同的人还会有不同想象,比如,有人说像传统建筑上的斗拱,像一顶古代的冠帽,或者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所以有人称之为“东方之冠”,还有人称之为“天下粮仓”。 

    从效果图上看,它全部由巨型钢构架构成,轮廓像斗拱,构成则像中国传统木建筑,连同下部的4个核心筒看,又像一个巨型四脚鼎,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整体选用了“中国红”,形象更加突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

    “开放的中国拿什么与世界对话?一定要用现代建筑语言来交流。” 

    “世博会也是世界建筑博览会,某种意义上,我们将国家馆建筑视作中国推出的‘第一件展品’。”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说,在以往中国参加的多次世博会里,都未留下像样的中国馆,最近几届给人的印象就是加点琉璃瓦,挂几个大灯笼,建筑意向缺乏创新。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说,“东方之冠”一眼望去就是中国的,斗拱造型,56根梁代表56个民族,冲击力大,纪念性强,在结构肌理上用了中国元素;而“叠篆”则将篆文用在建筑表面,内容可以是中国各省份的简称,在表皮装饰上用了中国元素。 

    何镜堂院士说,开放的中国拿什么与世界对话?一定要用现代建筑语言来交流。我们也希望在设计中国馆时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语言体系,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华人设计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馆设计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现代转译,创造出流动的现代空间效果。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也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 

    中国馆的空间组合秩序由“规”与“回”两部分组成,它们都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原型。“规”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仪式化空间。在象征自然本质的中心对称空间模式中引入人的步行,从而使单个空间演变为有层次递进感的空间序列,这正是故宫中空间秩序的由来。“回”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非仪式化空间,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体验赋予看似无序的自然山水以结构性的秩序,从而使自然空间升华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华,这正是江南园林空间秩序之原由。中国馆方案将这两种模式融为一体,在国家馆的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 

我们旨在以建筑表述‘环境宣言’


    “我们旨在以建筑表述‘环境宣言’。”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环保问题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要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就必须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东道国的国家馆,中国馆的设计理所当然要体现世博会的主题,也当然要考虑到环保问题。“我们在设计中国馆时极度重视环境与能源问题,有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策略体系,旨在以建筑表述‘环境宣言’。”何镜堂院士表示。 

    这个策略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 

    首先,在规划和群体整合层面,中国馆充分考虑一轴四馆方面的呼应,力争实现靠近世博轴,使中国馆与世博主题馆部分设备资源,能够形成共享与协调。其次,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国家馆造型层层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第三,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国家馆屋顶上还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最后,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中国馆红色钢构件搭建的构架虽然源自中式木构,但巨大尺度和跨度则显示了现代科技的成就。” 

    在世博会规划图中,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它的体量也让它雄踞于其他场馆之上。世博会后,中国馆将作为永久建筑保留。 

    中国馆设计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现代转译,创造出流动的现代空间效果。设计以开放性、公共性的现代意识塑造标志性城市景观,创造了从广场地面到建筑顶面多层次的城市立体公共空间系统。 

    何镜堂说,中国馆红色钢构件搭建的构架虽然源自中式木构,但巨大尺度和跨度则显示了现代科技的成就,内部空间通透而又动感。比如内部自采光的中庭,又比如地面的城市广场、13米高的地方馆中国花园、63米高的观景平台形成了三个平台,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以舒展怀柔的亲切,广纳人群,既为游客、市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更将成为上海举办各种重大仪式及宣传活动的标志性场景,展现着和谐的人文关怀。 

    何镜堂院士说,“中国馆方案每天都有新的推进。”据了解,在中国国家馆的参观路径上,目前有一种构想,就是在建筑顶层的花园平台上设置一个环形观光缆车,但具体的设置方位、容纳人数等还有待细化。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馆届时会吸引大批参观者,如何引导疏解人流压力,设计师把解决的目光盯上了四根18.6米见方的立柱,这4根立柱除了支撑上部的斗冠,还有其他繁多的功能,每个都放置了3部电梯。要通过周密细致的研究,充分考虑其交通体系、消防体系方面的诸多问题,精心设计内部结构,才能绰绰有余地计算人流疏散空间。 

    世博会后,其他国家馆都会照惯例拆除,而中国馆将作为永久建筑保留…… 

    而时间会对任何建筑有最公平的考验。 

    我们期待着,黄浦江畔的“东方之冠”尽情展现上海“海纳百川”的情怀,气宇轩昂地印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况,长久地成为面向世界的一个中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