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人专访 | More... |  |
|
 姓 名:刘美莉 简 介:刘美莉,女,新建县望城镇人,中共党员,江.. >>详情
 姓 名:何巧女 简 介:198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1991年开.. >>详情
 姓 名:黄法祥 简 介: 今年27岁的黄法祥是东方一个兰花种植农.. >>详情
 姓 名:褚时健 简 介: 1994年,褚时健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 >>详情
|
 |
|
|
|
 |
何镜堂:岭南派建筑的第二代秉薪人 |
 |
个人简介: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博导。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因负责设计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而被称作“中国馆之父”。
|
|
 |
主要事迹: |
人物志
今天,何镜堂将再一次站在高处,接受来自四周的鲜花和掌声。“2010年度中国创新人物大奖”的十人名单里,他是其中一位。
在过去的近一年中,这个72岁的白发老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奔赴不同的城市接受各种奖项,以及来自新闻媒体的包围,他甚至笑言“多到实在受不了”的地步。
蛰伏看《毛选》打下创作的哲学基础
1961年,就读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建筑系的何镜堂因学业优秀而保研,师从岭南建筑宗师夏昌世。
夏昌世是留德博士,也是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开拓者。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重新回归华工的何镜堂,因师从夏而延续了华南建筑教育的发展脉络,走了学院教育与设计创作结合的路,也因此给华工的建筑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
研究生毕业后,1967年,何被分到湖北省建筑设计院工作,很快又到偏远的郧县当起了知青。妻子李绮霞则分到了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直至1973年二人得以团聚。何被调进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虽也有厂房、工艺及结构设计,但到底建筑创作是个附属的。何镜堂找不到施展的平台。他以阅读《矛盾论》、《实践论》的方式排解苦闷。做笔记,并结合生活和工作中的例子分析。“这样一种不动声色的磨砺给了何镜堂一种直抵事物本质的洞察力”。那个年代的积累奠定了何镜堂后期从事建筑创作的哲学思想。到今天他仍然感激当年的阅读,他认为正是当年打下的基础让他今天能在平衡各方利益时做到得心应手。


回归45岁赢得江湖地位
1967年,何镜堂毕业,他是那年夏昌世唯一一个研究生。但真正在建筑师的梦上狂奔是在1983年,他45岁之后。
1983年5月,何镜堂夫妇带着一双儿女,从京城空降母校。那时,华南工学院刚刚成立建筑设计院。白云山庄旅舍、广州宾馆、白天鹅宾馆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建筑作品开始在广州矗立。
回到母校的第三天,设计院的陈开庆院长给何镜堂夫妇带话,深圳科技馆要重新举行设计竞赛,邀请华工院参加。就是这一消息,让何镜堂夫妇在重回广州后的一个月内,迅速在业界奠定了“江湖地位”。
在14平米不到的居室里,经过20多天的日夜酣战,何镜堂夫妇完成了他们建筑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工程———八角楼的深圳科学馆设计方案。
把他们“所知道的一点新的东西全都用上了,像共享空间,母题设计法这些概念,都糅合进去了”的建筑物,在之后相当长时间内都是深圳市的地标性建筑,而何镜堂也因它而获奖连连。直至去年六十周年大庆,这一设计还被中国建筑学会评为全国最优秀建筑创作大奖。
有人认为这也是何镜堂人生旅途中的标志性建筑,的确,自此一役之后,何镜堂的建筑生涯,在经由漫长逼仄的甬道后,顿时开阔。
推荐阅读:
刘顺豹:濮阳园林人才输出 绿地管理永续辉煌
枡野俊明:为天玺构筑中日合璧的禅意园林
朱贡生:立体农业促红花木莲“茁壮成长”
何巧女:高价股背后的武义“花女”
分页:[1] [2] [3] [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