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
新岭南派传人,让中国建筑从仿学进入原创
有人认为何镜堂是个“异数”。年纪一大把,还冲在一线。而何镜堂则认为“也有人劝我不要再去和年轻人竞争,失败了没有面子,可是我从无这方面的顾忌。院士也是人,也必须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提高和更多的肯定。再说建筑没有绝对,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便跟自己的学生“同台竞技”,他也很坦然。
更多的人认为,较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其在理论方面的建树更为蔚然。那就是他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道”———“两观三性”。这一理论是在总结了前辈建筑学家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发端并成熟。
在华工的建筑学院史里认为1983年何镜堂先生的回归及至后来任院长主持工作,岭南建筑界的创作力量在80年代初得到汇聚,这是一个跨越两代岭南建筑人的汇聚,也是接近半个世纪对现代建筑探索力量的汇聚,更是一个时代机遇的整体氛围的汇聚。这种汇聚,重新带动了岭南现代建筑的整体发展。
早在十一年前,天津大学教授、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就认为,论经历和成就,何镜堂似乎更有条件作为岭南派建筑的薪火传人。他是一位十分谦虚的人,在这些工程的方案构思中,尽管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从不突出自己。彭一刚“深信镜堂一定能够承上启下,把这股薪火接过来,传下去”。
在最新的建筑研讨会上,专家认为“他把岭南建筑的薪火接过并传下去。在他的手上,岭南学派的建筑作品逐步摆脱了地域性的限制,从广东走向全国,从中国建筑的边缘迈向主流。他和他的团队,用自已原创的作品,让中国建筑设计领域,从仿学时期走向原创。”
人?言
我弟弟有很多美德,他在事业上首先是非常用功。再就是很随和,对身边的同事,亲友都很好。他在水上就有胆量,在我们祖屋前面那条河,不管涨多大水,他都敢跳下去游泳。我很佩服他。
几十年来,什么事情他都愿意和我商量,我们兄弟俩情谊很好。
———何成基(兄,广州美术中学退休高级教师、画家)
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天分,就是特别勤奋。读书时候就很刻苦。参加工作后也从不放松自己。特别是1989年当上建筑设计院副院长之后,到现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一直是超负荷工作。
共同生活几十年下来,我没有听到他说谁的不好,对周围的人,同事,朋友,他总是着眼别人的长处,看重别人的想法和要求,能为别人做到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争取做到。
我佩服他的为人———善良、谦和、包容,有个同事曾经风趣地对我女儿说“你爸爸可以把‘敌人’变成朋友”。这也是他人格魅力所在。
———李绮霞(华工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
我们家庭的调和剂就是我爸。他好像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能够让周围的人都感到轻松愉快,凝聚在他身边。我还记得有一次,妈妈不高兴,他把自己装扮成姿三四郎,一件破背心,我妈的一条黑裙裤,头上扎块白毛巾,做一串滑稽的动作,惹得我们乐不可支。他一向严于律己,对自己很苛刻,对别人却很宽容。他总是鼓励我或者他的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小时候最快乐的是跟着爸爸去跑工程,青岛、潍坊……有时候一两个月,我都和他们的团队在一起。他热爱运动,乒乓球、羽毛球、游泳都很擅长。他现在充沛的精力,可能与他年轻时候的锻炼习惯有关。
他从来不保守,我说他是与时俱进的典范。前几年他的学生送了他一个MP3,怕他不会用,下载了一些经典的老歌在里面。可是他很快就琢磨出来了,自己在家下载刀郎这样的流行曲,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心态,在建筑上才能不断求新求变。
我希望他慢下来,他高血压,心脏也不好。
———何菁(女儿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他最打动我们的是对建筑的激情,这么多年不曾消减。”
———吴中平(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工作室副主任)
(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秦鸿雁 谭万能 韩欢)
推荐阅读:
刘顺豹:濮阳园林人才输出 绿地管理永续辉煌
枡野俊明:为天玺构筑中日合璧的禅意园林
朱贡生:立体农业促红花木莲“茁壮成长”
何巧女:高价股背后的武义“花女” 分页:[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