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林下经济带村民致富
来源:新华社 2017/8/16 17:33:08
如今王文花走在山路上,看着绿树成荫,还时常会想起多年前在漫天风沙里,她挨个动员村民植树时流下的眼泪。
树海无声,但从无到有、从生到死、从退化到改造,它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王文花家住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榛子沟村。张家口坝上地区地处蒙古高原南缘,是北京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家口坝上地区只有散生木,森林覆盖率几乎为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张家口市开始大规模建设农田林网,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最初和她一起植树的都是女人,因为家里的男人几乎都要种地。渐渐地,人们看到了植树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她们的行列。
榛子沟村折射了整个张家口的变化。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人工林从无到有。如今,张家口的森林面积达到463.1万亩,森林覆盖率22.4%。站在高处,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面绿油油的成片的树林,整齐地把农田分割开。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上世纪种下的杨树陆续开始死亡。“树木和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林业部门资料显示,我国北部杨树树龄30年以上即进入过熟期。杨树防护林退化衰死最主要是生理周期到了。”康保县林业局长杨帆说。
2014年,张家口开始退化林改造工程,准备利用三年时间对退化的杨树林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经改造了96.57万亩,其中很多杨树被替换成了樟子松。
受益于之前的种树造林,当地百姓参与退化林改造的积极性很高。
生态林本身没有太多经济价值。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坝上地区鼓励人们发展林下经济。
在康保县,46岁的段贵斌承包了4000亩地,其中包括2000亩林子和2000亩荒地。林地种蘑菇,荒地种玫瑰,他雇用当地的贫困户在地里打工,一天80元。段贵斌希望等退化林改造的小树长大以后可以发展旅游。他说,现在那里正在修路。
这也是王文花的愿望。她以前有三个心愿:村里修上路,坡上栽上树,家家通上自来水。第一个和第三个心愿已经实现了,第二个也基本实现了。村里启动生态移民后空出来一些地,她希望继续把那些地也种上树。
推荐阅读:
李卫鹏:3名学生建造心中的有机农业“伊甸园”
于双莲的“三字”生意经
东红光:商场摸爬滚打 聚人气
何龙涛:花品如人品 商户风采
编辑: 牡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