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树进城 “树老板”一年赚走一个亿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张镜 日期:2005-12-19
解密 隐秘渠道加速暴利 “大树进城”还催生出了一大批“倒卖”大树的自谋职业者(苗贩),他们出没山间乡野,四处收集大树、古木,连哄带骗甚至盗取,得手之后转手买给苗圃,获取暴利。 “如果大树是私人所有,直接跟他谈价格就可以了;如果是集体所有,那就稍微麻烦一点,你要去打点当地的村长、组长,一切搞定后就可以开挖了……但如果要规规矩矩做生意,则要拿着省级林业部门颁发的《野生植物经营许可证》,办理《野生植物采集证》,大树如果是跨省运输,还需办理《野生植物准运证》,胸径在10厘米以上的还需办理《木材运输证》以及《森林植物检疫证》。”12月16日,温江一不愿公开姓名的苗木老板对记者坦言道:“如果肯花钱这些手续都不难办到,但就是太繁琐了,很多人都办不齐(指手续)。” “在乡村买树,那价格就更没有谱,有些偏僻山区,几百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棵名贵大树。只是运输很麻烦,有时要修好几千米的便道,吊车和货车才能进去。”该老板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几个苗木老板在峨边看上了一棵几百年的银杏,对方要价20万,但这棵银杏处在深山密林里,修条路进去不但要开山还要架桥,算下来居然要耗资500万元,这几个苗木老板才作罢。 运输这些证照不齐的名贵古木也很讲“技巧”。“搞这些古木运输,一般都是‘昼伏夜行’,从不走高等级公路,在货车前后还要设引导车,一辆车在前面开路,如果没有异样则一路开行,后面还有护卫车。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就赶紧让货车拐进岔路里掩护起来。” 隐忧 泡沫初显前景堪忧 虽然成都大树市场目前仍利润惊人,但已酝酿危机,行业前景堪忧。成都市建委风景园林处程秦川对此深感忧虑,“从整个市场来看,当前天竺桂、黄桷树、小叶榕、银杏等乔木市场保有量已出现供大于求局面。”程表示,目前成都市苗木储备量已达5亿株,大型乔木也达到2亿株左右。 另一方面,近年来成都市场上的苗木经营公司或苗圃也呈爆发式增长。目前苗圃集中地已从温江、郫县扩大到彭州、双流和新都等地,成都市四级以上的绿化企业已达500多家,其他各类苗木经营公司或苗圃则有3万余家。“成都苗木市场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了。”朱拥军对业界提出预警。 “从苗木供方的立场上看,政府引导不力和中介机构不成熟导致了苗木生产者缺乏对市场的了解,缺乏市场的整体意识……目前,随着苗木市场供应总量逐步饱和,苗木已经由前几年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如果不在优化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建立诚信机制、培育中介机构上做文章,成都的苗木市场则会举步不前……”成都绿化协会也对此忧心忡忡。 (记者张镜钱阳) ■记者观察 “大树经济”不要成为美丽泡沫 肥皂泡美丽夺目,但向着阳光飞舞的一刹那便会破裂消亡。大树经济也正如这一粒飞舞的肥皂泡,在越来越公开、透明的市场空间下并非没有破裂的危险。 大树经济依赖的基石,在大树供给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很多野生大树得以进入待价而沽的苗圃,然后进城。在大树需求方面:一是“大树进城”风潮下的城市公用绿化,另一是房地产景观绿化中的大树需求。 可以预见,大树挖掘的法律风险和法律成本将增加。目前,大树经济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繁荣”的景象,在于大树移植过程中法律缺失和监管不严。但可以预见的是,国家终会有相关法律来严格监管大树移植,野生大树进入“城市公用绿化”或房地产楼盘将会有章可循。 需求方面,城市公用绿化中的“大树进城”,还有明显的“软肋”:其一,由于该工程在全国生态绿化视野中属于“拆东墙补西墙”,这无疑是短线操作行为;其二,由于会破坏原生态,而且移植死亡率奇高,这无疑是在实际上耗损了社会生态绿色资源。 另外,房地产景观绿化中的大树需求,这是一个变量极大的市场空间。但这笔昂贵的“人造生态”费,究竟有多少消费者有能力来埋单,还需拭目以待。 编辑:木瓜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