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郑继兰:争取作花卉名牌 带动花农种花致富
来源:云南花卉信息中心 作者:陆继亮 日期:2006-12-20
在云南7万多花农中,有这么一个人:最先在斗南掀起种花热潮,率先出省卖花,率先尝试将鲜花交与拍市拍卖,并较先购买国外专利花苗,她就是仅会写自己名字,说话带几丝羞涩的花农、现今的昆明郑继兰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继兰。
昆明国际花卉展览期间,孔垂柱副省长与郑继兰亲切交谈 大胆闯市场80年代中期,当斗南的农民仍忙于种菜,还处于靠天吃饭的时候,爱搬弄花花草草的斗南农民郑继兰,看准城市对鲜花的巨大需求,毅然决定把自家的半亩菜地改种成红玫瑰。凭着自己多年种菜经验,几个月后她种植的玫瑰花开出了好花,并卖到了好价钱,种花收入远远超过种菜。在附近村里,种花赚钱的消息不胫而走,斗南的菜农们便开始弃菜种花。两三年的时间,斗南花卉迅速发展起来,大部分人家或多或少种起上了花卉。鲜花种出来了,如何销售出去呢?说起当年的卖花经历,郑继兰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她同几个花农经常凌晨三四点就起床采花,用自行车把鲜花运到昆明市尚义街销售。那时,尚义街还是菜市场,她们没有摊位,只好赶早到菜市场“霸占”一小块地盘卖花。久而久之,到尚义街卖花的人多了起来,但她们却受到了菜农的排挤。无奈之下,他们只好用担子挑着或用自行车推着鲜花满街兜售。她说,刚开始发展的那几年,花卉面积迅速增多,鲜花供大于求,花价很快下跌,每扎花仅售0.4~0.5元,苦卖一天鲜花只能赚20~30元钱,种花又不如种菜了。 正当花农们对鲜花失去信心,准备挖掉自家地里的花卉时,郑继兰却反其道而行之,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她要把花卖到省外去!经亲戚介绍,她通过在昆明铁路局的熟人,第一次随身携带4箱鲜花,坐上了开往广西南宁的火车。天不负有心人,到了南宁这个陌生的城市,意想不到的惊喜伴随着她的忐忑不安的心来到了,每扎花卖到5元,售价是昆明市场的10倍。这次冒险行动,使她一天就赚了1000元。之后,她继续到南宁埋头卖花,最多时一天可赚3000元。此后的两个月里,她依托一些做服装等产品生意的老板,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驻扎于南宁进行鲜花销售,同时委托在家种花的姐姐收购农民的低价鲜花,再用火车把鲜花运到南宁销售,此举既解决了花农们卖花难的问题,也增强了她从事花卉产品销售的信心。郑继兰回忆说,正当南宁市场打开之时,南宁发生水灾,所以她不得不退出南宁来到昆明的“老根据地”,展转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等县区,重新开发本地鲜花市场。而这次尝试,却并未像第一次那么幸运,要么花店遭受小偷洗窃、要么卖花遇到天灾,所有的不如意都让她碰上。 1998年前后,台湾芊卉、昆明锦苑等企业进入斗南,几经风雨的郑继兰觉得,仅靠个人的力量在外闯荡,很难打开市场,鲜花销售环节应由企业去做,种出好花不怕赚不到钱。 铁心种好花 承受着家人强烈反对她种花的巨大压力,在旁人的冷眼观望之下,她再次铁下心来,用前几年卖花攒下的钱,租了昆明市官渡区一户的4亩鱼塘。郑继兰说,当时由于种花的人非常少,不懂得花卉生产技术,鱼塘挖平整后,却不知道如何建造大棚,她一边思索一便学习,借鉴外地人种菜的办法,用竹子和塑料薄搭建起了简易大棚。棚建立来了,但如何买到玫瑰种苗呢?听说有广东人到斗南推销玫瑰种苗,于是她急忙去买苗。但到了斗南后,眼前的景象令她犯难了:广东来的玫瑰苗非常抢手,购苗队伍排成长龙。她灵机一动,请了一些亲戚和朋友去排队买苗,七凑八拼终于买到了几千株玫瑰种苗。 经过多年的摸索,她学会了玫瑰种苗扦插技术,掌握了玫瑰生长习性,花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日渐受到购买商青睐。2002年12月,时逢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KIFA)成立,她率先把500扎鲜花送入拍卖中心拍卖。拍卖结果证明,大胆的尝试给她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继兰花卉”依托拍卖中心全新的交易模式和销售平台,产品快速进入日本、荷兰和香港等国际市场。取得初步成功的她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市场的了解,并经认真分析花卉品种的种植结构后,她开始探访购买新品种。 编辑:红豆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