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访浙大生命科学学院草坪花卉研究所所长徐礼根
来源:中国花卉报 日期:2008-12-29
中国园林网12月29日消息: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生态修复研讨会上,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坪花卉研究所所长徐礼根介绍了该所近年开展的“岩质边坡植被重建后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作,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有专家指出,这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我国边坡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地展开,提高治理效益和效率。该体系核心内容有哪些,可操作性如何?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徐礼根。
记者:当初你们怎么想到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又是从何着手的? 徐礼根:边坡植被修复工程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用植物的生物学作用,达到抵抗冲蚀、保持水土、增强坡面稳定性和美观性,因而生态价值是衡量岩质边坡植被修复的首要标准,是产生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我们在参与浙江边坡植被修复的工作中认识到,由于缺乏定量指标和可操作的手段,对修复效果、特别是生态学效益的评价只能做些笼统含糊的定性描述,对于公路和矿山边坡生态环境治理方向和模式、资源配置利用及工程管理模式不利于改进和调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结合浙江省内的杭千、台金等高速公路的生态边坡建设和国土系统“百矿示范、千矿整治”的实践,以生态学和工程学的双重价值为衡量标准,应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尝试建立了一套边坡绿化工程生态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并在浙江的边坡绿化工程实践中不断完善和验证。 记者:这一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是依照哪些标准来拟订的? 徐礼根:在具体操作时,我们主要以整合性、可操作性和客观评判来作为确定指标的标准。整合性的考虑是基于岩质边坡生态系统各个生态因子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这些因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边坡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的行使,所以其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涵盖边坡植被的各方面,并充分考虑各指标之间的联系,以保证结论的全面、系统。可操作性是将边坡植被生态评价从定性转为定量,再从量化结论中获得定性指导结论的关键。由于边坡人工植被与自然的植被群落相比有着极大的人为影响因素在内,构建边坡生态评价体系时更应强调客观评判性,以保证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尽可能客观真实,具有实际的指导价值。这三方面标准是基于对边坡这一特殊立地环境,以及边坡人工修复植被这一特殊生态集群的考虑,将普遍的生态学价值整合进具体的边坡修复工程之中的一种价值取向。 记者:该指标体系都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评价一个工程项目实施效果? 徐礼根:边坡重建植被是一类受人类影响的半自然路域生态系统,因此要考测其生态效益就要从该系统的不同尺度着手。我们的指标体系共5个层次,有22个指标。5个层次包括对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水平的评价。个体水平主要考虑护坡性能、基质理化状况、抗冲刷抗倒伏能力、植物长势、根系发育程度以及植物耐性6个指标,指标总权重0.25;种群水平主要考虑种群密度、种内分布格局及竞争与互惠3个指标,指标总权重0.1;群落水平主要考虑盖度、物种多样性、最小面积、群落外貌和季相及群落的聚类分析5个指标,指标总权重0.30;生态系统水平主要考虑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性、绿化防护服务功能、其他服务功能、经济节约效果以及社会示范效果5个指标,指标总权重0.20;景观水平主要考虑景观破碎化程度、生物廊道及景观美感3个指标,指标总权重0.15。每个指标都包括其名称、内涵、权重,内涵是该指标具体的操作内容和考测对象,考核人员现场考测获得了每个层次的指标分数后,乘以其权重,求和后换算为百分制,即为该边坡植被的生态评价总分。分值大于75即为优秀,75至55即为良好,54至40为中,39至20为合格,小于20为不合格。 记者:这些分值在分析边坡植被生态修复方面有哪些现实的指导意义? 徐礼根:我们可根据其得分高低和具体情况的记录描述,来分析其修复效果的优劣和原因。一方面,边坡植被的生态评价总分可以给出该处修复的总体生态成功度。得分较高的优良边坡植被,说明该处修复的规划设计、使用的工艺、植物种类、基质配比、施工质量、后期的养护管理等工作都是卓有成效、值得肯定的;中等得分的边坡在保持优点的基础上,要改进不足,追求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得分较低、甚至没有达到生态边坡合格标准的,则应当及时总结,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整改返修。另一方面,细化的各项指标分值可以指明边坡人工植被从个体到系统等不同层次上的表现,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分析生态边坡设计、工艺、养护管理等环节对植物群落生态效益的影响,为今后边坡生态修复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发展打下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的框架。
编辑:栀子花
|